10首絕美五言古詩,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點墨漫詩意 2024-07-01 14:07:33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彌漫,願爲持竿叟。

這是一首抒寫在溪水中泛舟時的見聞和感受的詩。

作者說道,自己在若耶溪泛舟是爲了排遣胸中無可斷絕的尋幽歸隱之情,故而放任小船在水流中飄蕩,隨其所至。夜晚的和風伴隨著小船行進,一直沿著花朵夾岸的小路來到溪口。直到深夜,小船漂流到溪邊的山溝,躺在船上隔山遠望,只見南鬥星辰正在空中閃爍。此時,近處的水面上騰起陣陣煙霧,遠方的月亮卻在山林的樹梢間漸行漸遠。這番清幽的景致令人神往,但也帶給人神秘莫測的缥缈之感。作者在此突然想到,真正渺茫不可捉摸的並不是自然,而是人間世事,因此他甘願做一個在溪邊安詳垂釣的老翁。

這首詩寫泛舟時所見的景致,刻畫非常細膩,層次感也很清晰。

尋西山隱者不遇

【唐】丘爲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裏。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這首詩的內容較爲別致,寫的是作者去西山探訪一位隱者卻未能如願遇到之後的特殊心情。

隱居者所居住的茅廬,需要從山下直上三十裏方可找到。然而,走到跟前敲門時才發現這裏竟然沒有應答的童仆,窺視屋內也阒無一人,只剩下空蕩蕩的桌案和茶幾。作者想到,這位隱居的主人一定是外出遊玩了,即便不是駕著柴車行走在山林間,也應該像《莊子》裏所說的那樣在秋水邊垂釣。機緣不巧,專程拜訪卻未能見面,作者對這位隱者也只能空懷敬仰之情了。

不過,作者突然感到,雖然未能見到隱者本人,但能來到他居住的地方感受別樣的氣息,也別有一番滋味。只見新雨之中的碧草更加翠色青青,夜晚山林間傳來的松風聲飄過窗棂傳至耳畔,面對這一切清幽之景,已經足以使人滌蕩心情!雖然沒能感到賓主往來的人情愉悅,但卻從中領悟了清淨的真谛。因此,作者的心中仍然是充實而愉快的。他直到興盡才轉身下山,並不爲未能見到主人而惆怅,而是想到了當年王徽之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潇灑。

青溪

【唐】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

這是一首描摹山水風物的詩,王維描述的是他隱居終南山時所遊覽的景觀。

作者寫道,他來黃花川遊玩的時候,每次都要沿著這條青溪水行進。溪水隨著山勢而千回萬轉,但行走的道路卻不足百裏。他身邊的水流聲激蕩在亂石當中,遠處的山色卻在茂密的松林裏甯靜安詳。這一動一靜的對比帶給人美妙的觀感,似乎使人同時感到了智者的靈動和仁者的沉靜。

回到眼前,作者看到菱角和荇菜漂浮在蕩漾的溪水中,清澈的水面映出水底的蘆葦。青溪水這樣淡泊、澄澈,正與作者甯靜悠閑的心境彼此呼應。他希望能夠長久地坐在溪邊的大石之上垂釣終老,方不辜負這美好的景致和安詳的自由。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特色,已在這篇作品中得到生動體現。

渭川田家

【唐】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

這是一首描摹田園風光的詩,王維描述的是渭水邊上一處農莊的生活圖景。

作者展現了夕陽西下時的田園,此時落日的余晖籠罩著村落,牛羊正在被牧童趕回巷陌。年長的老翁惦念著這些放牧了一整天的孩子,他正拄著拐杖站在家門口遠遠凝望。在這麥苗開花、桑葉稀疏的時節,野雞在一旁鳴叫,蠶兒還在樹上安眠。此時,一位背著鋤頭的農夫剛好走過,他們彼此暢敘的場景更讓作者感到人間煙火的溫暖。夕陽和黃昏雖有詩情畫意,但人間的溫情更使人感動、留戀。作者羨慕他們的安詳與平和,不由得在惆怅中吟誦起《式微》裏的詩句來,慨歎自己何時能夠徹底歸隱,投入到田園的生活當中。

這是一首在平白敘述中展開意象的詩歌。王維句法的樸素和娴熟,于此可見一斑。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這是一首賞景抒情的詩,借終南山蓊郁的景色和山間惬意閑適的生活抒寫悠然自得的情趣。

詩篇開首寫道,作者在暮色中走下碧色中的終南山,山間的月光好似一路相隨。回頭遠望走過的山路,只見青翠的山坡被充滿生機的綠色所覆蓋。

正在欣賞之余,作者與隱居此山中的友人斛斯山人不期而遇,兩人遂攜手來到山人的住所,看門的小童打開柴門將他們迎入。走進綠竹並立的深幽小道,叢生的青蘿摩擦著行人的衣襟。在盡興的暢敘中,山人爲作者置酒留宿,于是兩人相對舉杯痛飲。伴著松濤和琴聲,這對朋友吟嘯長歌,一曲唱完已是群星稀落、夜色入深。兩人都在酣醉中得到無窮的快樂,以至抛擲了世俗的心機。

這首詩表達了抛卻世俗、投入自然的出世情懷,但仍蘊藉著無限的生機。

感遇(其一)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是張九齡著名的《感遇》組詩(12首)之一,作于唐玄宗開元25年(737)作者被貶官爲荊州長史之時。

該詩托物言志,給植物賦予了人的精神,以此抒發內心的感懷。春季,蘭葉翠綠繁茂,煥發勃勃生機;深秋,桂花盛開綻放,呈現潔白風韻。作者認爲,它們釋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力,以悠然自得的物態標示著自然和人間美好時節從此來臨。蘭桂的生長和開放,吸引了山林中隱居者的興趣,他們在遠處聞到順風飄來的花香,趕來注目、賞玩。然而殊不知,蘭桂之所以被人欣賞、敬重,得益于它們自然生長的天性,而不是渴求、博取他人眷顧的媚態。

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是一首抒寫隱居生活與遊觀心情的詩。

作者寫自己登上北山,徜徉在與白雲相親近的勝境,著實使自己感到了隱居生活的欣然和愉悅。而登上山頂,不僅是爲了賞景,更希求能在眺望中發現友人張五的蹤影。詩人此刻的情懷,如同伴隨著翺翔的鴻雁,飛向遼遠的天邊。不知不覺已到日暮之時,作者心中漾起些微的愁思,但終究抵不過清秋爽氣帶來的高昂興致。

站在山頭,沉浸在秋興中的詩人望見了什麽?他時而見到返回村舍的農人沿著沙灘緩緩走來,停在渡頭歇腳;那一棵棵像荠菜一樣細小的,是天邊的遠樹;而江水邊上的小洲卻好似一輪圓月。如此美景,“隱者自怡悅”的獨賞固然有趣,但畢竟不夠盡興。詩人在末尾對朋友說道,我們何時能夠帶上美酒一起賞景,一同在這重陽佳節中陶醉,那將是多麽美好的事情啊!

這首詩將思念之情和隱居生活的閑適、秋興生發的暢爽、登高遠望的視野都完美地融爲一體,抒發了更爲豐富的情感,也體現了更爲錯落有致的層次。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這首詩作于唐玄宗開元24年(736)前後,此時的杜甫25歲。

詩的開首即以“岱宗”這一帝王祭祀時的專用稱號來代指泰山,體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說明此時青年杜甫的心中也有著囊括天地、包舉宇宙的壯志豪情,而下一句點出被泰山之青色所覆蓋的範圍甚至跨出了整個齊魯大地。這兩句是在遠處遙望、想象泰山,極言其高大、遼闊。第三、四句是說作爲五嶽之尊的泰山彙聚了大自然所賦予的神奇和秀美,其高聳的山勢甚至使得南北兩麓的明暗氣象都判然不同。這兩句是走近泰山之後的觀賞,營造出一種“奇峭”的感覺。接下來的兩句,詩人感到山間起伏的層雲好比在自己的胸前飄蕩,並且還在瞪大眼睛追視飛回山林的倦鳥。這兩句屬于在宏觀背景下較爲微觀、細致的寫照,寫出了詩人身處山腰時感到的壯闊襟懷和遼遠視野。最後兩句則表明了自己的決心,終有一日將要登上泰山的山頂,親眼目睹群山的渺小,領略俯瞰天下的快意。

杜甫這首詩力圖展現泰山的狀貌,既有遠望又有近觀,以恢弘、峭刻的語言塑造了泰山作爲五嶽之尊的偉岸形象。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這是一首寫給隱居者的詩。

在唐代,全椒就在滁州的轄區之內,因此這位隱居山中的道士應該是韋應物到任之後結識的新友。這一天,在廳堂中獨坐的作者感到陰雨連綿、天氣濕寒,頓時就想到了山中的那位隱居的道者是否安好。他想到了隱居者清苦又雅致的生活,他每天從山溝中打來柴草,像傳說中的白石先生那樣煮熟山中藥物來充饑。作者突然情不自禁,想帶上一些薄酒,趕在風雨交加的傍晚去看望一下他惦念的這位高人。但是,他轉念一想,走進深山只能見到滿地的落葉,又怎麽可能輕易地找到這位隱者的蹤迹呢?

這首詩一方面呈現了隱居者的生活環境和性情,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作者與這位隱居道士之間的心靈默契。

晨詣超師院讀禅經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迹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這是一首抒寫出世情懷的詩。該詩作于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官永州司馬期間。

這首詩一開始就寫到自己在佛寺讀經時的生活狀態。他取來井水漱漱口,並且靜下心來拂去身上的塵土。然後悠閑地捧著一卷佛經,慢慢走出東齋的小屋開始誦讀。

讀經之後,作者發現人們對佛經的真谛竟然一點也沒有真正領悟,大家所費力追逐的都是一些虛妄的事迹而已。自己期望能夠在冥冥中暗合佛祖的遺言,但是修身養性的功力想要修煉成熟,卻並不容易。更何況,自己作爲儒者,與佛家還存在明顯的距離。

不過,經過一番閱讀和思考,自己的心智卻真正得到了淨化。環顧四周,佛寺的院落一片甯靜,地面上碧綠的青苔與青翠的綠竹相互映襯。不知不覺已經日出,青松挺立在薄霧和露水的余光中,就好比染上了一層油脂。看到這一切,作者只覺得心情澹然甯靜,其中的體會似乎難以用語言來傳達,那種愉悅的感受只能在這樣的情境中用心靈慢慢體會。

這首詩作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時期,在佛教的寺院和經文中尋求精神的安定和解脫,抒發的自然是出世的情懷。但是,作者的態度是將佛教作爲生活的一種調劑,不輕易地將其視爲信仰。

0 阅读:4

點墨漫詩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