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最接人間煙火的詩詞,山村七絕5首,寫出其豁達人生姿態

火雲上有詩詞 2024-06-23 17:05:11

七絕.山村五絕 其一 北宋 · 蘇轼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這首詩描繪了山村甯靜安詳的生活景象,通過“竹籬茅屋”、“溪斜”、“山村處處花”等意象,生動地展現了山村的美麗與甯靜。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太平盛世的期盼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竹籬茅屋趁溪斜”,這句詩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了山村的環境特征。竹籬茅屋是鄉村常見的景致,它代表著一種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趁溪斜”則形象地描繪出了山村的地形特點,也暗示了這裏的人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活狀態。

“春入山村處處花”,這句詩進一步描繪了山村的美麗春景。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山村處處開滿了鮮花,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不僅展示了山村的自然美景,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

“無象太平還有象”,這句詩較爲含蓄,表達了詩人對太平盛世的期盼。“無象太平”指的是難以言傳的太平景象,“還有象”則暗示了這種太平景象並非完全不可感知,而是可以從一些細節中窺見端倪。

“孤煙起處是人家”,這句詩以“孤煙”爲意象,形象地描繪出了山村人家的生活場景。炊煙袅袅升起,象征著家的溫暖和生活的氣息。同時,“孤煙”也呼應了前面的“竹籬茅屋”,進一步強化了山村甯靜安詳的氛圍。

七絕.山村五絕 其二 北宋 · 蘇轼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

這首詩繼續展現了山村的風貌,但與第一首相比,更多地聚焦于山村的生活氣息和田園生活的哲理。

“煙雨濛濛雞犬聲”,這句詩開篇便爲讀者描繪了一個細雨朦胧的山村早晨。煙雨濛濛,爲山村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甯靜;而雞犬的聲音則打破了這份靜谧,爲畫面注入了生活的氣息。這種動靜結合的手法,使得詩中的山村更加生動和真實。

“有生何處不安生”,這句詩飽含哲理,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在詩人看來,生命是堅韌和適應性強的,無論身處何處,只要有生命存在,就能找到生存的方式,就能“安生”。這不僅是對山村居民生活態度的贊美,也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深刻領悟。

“但令黃犢無人佩”,這句詩中的“黃犢”指的是小黃牛,通常被用來耕地。詩人希望小黃牛能夠自由地生活,而不是被人類驅使去勞作。這既體現了詩人對動物的憐憫之心,也暗示了他對自由、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

“布谷何勞也勸耕”,“布谷”即杜鵑鳥,其叫聲常被視爲勸人耕種的信號。詩人認爲,即使沒有杜鵑的催促,人們也應該知道何時耕種、何時收獲,因爲這是自然的規律。這句詩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暗含了對人們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期望。

七絕.山村五絕 其三 北宋 · 蘇轼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這首詩以一位七十歲的老翁爲主角,通過他的生活狀態反映了山村居民的樸素生活和面臨的現實困境。

“老翁七十自腰鐮”,描繪了一位七十高齡的老翁仍然堅持勞作,自己帶著鐮刀上山勞作。這句詩展示了山村老人的勤勞和堅韌,即使年歲已高,依然不辍勞作,自力更生。

“慚愧春山筍蕨甜”,老翁表達了對自然饋贈的感激與慚愧之情。春筍和蕨菜是山中的自然美味,老翁覺得能夠享用這些是大自然的恩賜,因此心生慚愧。這既體現了老翁的淳樸和感恩之心,也展示了山村人對于自然的敬畏和珍視。

“豈是聞韶解忘味”,此句用典,韶樂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美妙的音樂,相傳古人在聽到韶樂時可以忘記肉味,這裏用來形容老翁並非因爲享受到了美好的事物(如美妙的音樂)而忘記了生活的艱辛。換言之,老翁的慚愧之情並非因爲他過著優裕的生活,而是因爲他深知生活的艱辛。

“迩來三月食無鹽”,最後這句揭示了老翁生活的真實困境。近三個月來,他家中已經沒有鹽可食用了。鹽在古代是貴重的調味品,也是人體必需的物質,長時間無鹽可食對身體健康是一大威脅。這句詩以樸實的語言反映了山村居民在生活中的苦難和無奈。

七絕.山村五絕 其四 北宋 · 蘇轼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這首詩以生動的畫面和流暢的筆觸,描繪了山村中的一個場景,透過這個場景,我們可以窺見山村居民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與城市的聯系。

“杖藜裹飯去匆匆”,開篇便描繪了一個匆匆趕路的形象。杖藜是老人常用的行走輔助工具,這裏可能指代一位老者或者村民。“裹飯”暗示了他是帶著飯食外出的,可能是爲了節省開支,或者是在外面勞作時食用。“去匆匆”則表現了他的急切和忙碌,可能是爲了趕時間或者有什麽重要的事情等待著他。

“過眼青錢轉手空”,青錢在這裏可能指的是銅錢,因爲古代銅錢容易氧化,表面常有一層青綠色的銅鏽。“過眼”和“轉手空”表達了金錢的流轉之快和生活的艱辛。對于山村居民來說,金錢往往來之不易,但卻很容易就消耗殆盡,這種轉瞬即逝的財富讓人不禁感歎生活的無常和艱辛。

“贏得兒童語音好”,這句詩轉而描述了山村居民與城市的聯系。由于經常往返于城鄉之間,或者是因爲在城中打工、經商等原因,山村居民學會了城市的方言或者普通話,甚至連孩子們也受到了影響,說起話來口音清晰、語音標准。“贏得兒童語音好”既表現了山村居民與城市的交流日益頻繁,也暗示了這種交流對山村孩子們的影響。

“一年強半在城中”,最後這句詩進一步強調了山村居民與城市的緊密聯系。由于生活所迫或者爲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們不得不長時間在城市中打拼。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中度過,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整首詩通過描繪山村居民的生活狀態和與城市的聯系,展現了他們勤勞、堅韌的品質以及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城鄉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以及這種交流對山村居民生活的影響。蘇轼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畫面爲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山村生活場景。

七絕.山村五絕 其五北宋 · 蘇轼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鸢墮,方念平生馬少遊。

“竊祿忘歸我自羞”,蘇轼用“竊祿”一詞自嘲自己在官場中的生活,覺得自己在享受俸祿的同時卻忘記了歸鄉,對此感到羞愧。這既體現了他的自省精神,也透露出對仕途的些許無奈和厭倦。

“豐年底事汝憂愁”,此句中的“汝”可能指代農民或者更廣義的普通百姓。蘇轼詢問在豐收的年份,爲何他們仍然憂愁。這反映了蘇轼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即使在豐收之年,百姓也可能因爲種種原因(如賦稅、地主的剝削等)而依然生活艱難。

“不須更待飛鸢墮”,此句中的“飛鸢墮”可能是一個典故或者象征,意指某種不幸或災難的降臨。蘇轼認爲,不需要等到更大的災難發生,人們就應該意識到當前生活的問題並尋求改變。

“方念平生馬少遊”,馬少遊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弟弟,他選擇了與哥哥不同的道路,不求功名利祿,而是追求一種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蘇轼在這裏提及馬少遊,表達了自己對簡樸、甯靜生活的向往,也許暗示著自己希望像馬少遊一樣,擺脫仕途的羁絆,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安甯。

整首詩中,蘇轼通過自嘲、關切、警醒和向往等多種情感,表達了自己對仕途的反思和對簡樸生活的渴望,同時也流露出對農民生活的深切關懷。這首詩不僅展示了蘇轼的人文情懷,也體現了他作爲文學家的敏銳觀察力和深刻思考。



0 阅读:66

火雲上有詩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