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端午詩詞,悠悠艾草香,片片粽葉長,祝你端午安康

點墨漫詩意 2024-06-07 21:22:45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贻厥後昆芳。

端午已至,夏至未至,時光清幽,白晝也越來越長。詩起扣題,鋪陳敘事,然而,首句並非只是對節氣更替的平淡白描,“清”亦可解作“清平”,“時清”傳遞出時下天下清平、朝堂政事通達的信息。“日複長”,則表明社會安定、光景綿長,可見,端午節皇帝有話要說。“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觞”一句,用商王武丁與傅說之典,典出《尚書·說命下》:“爾惟訓于朕志,若作酒醴,爾惟曲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句話將臣與君的關系譬如酒曲之于酒、鹽醋之于羹湯,而詩中鹽梅已入鼎,美酒也已在杯中流轉,喻指賢臣們的輔政之功,與上文提到的政通人和構成因果。武丁與傅說是商代的明主與賢臣,詩人正是奉行古人留下來的教導訓誡,才使唐王朝得到綿長不絕的庇護,開創了鼎盛的開元之治。此處詩人以端午習俗中祈福避禍的五彩絲作比,照應標題,接著連用兩處比喻,將賢臣喻爲花團錦簇的木槿和沁人心脾的蘆葦,強調君臣親近,接觸溝通,如此方會國運昌盛、百姓安康。尾句直白,以假設的方式來緩和語氣,卻表達出對臣子不容置疑的要求。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作這首詩時,詩人因與肅宗政見不合,面臨著被貶谪的可能。而此時,皇帝禦賜的宮衣上竟然有詩人的名字,不可說不意外,故而,詩人用了一個“亦”字,表達自己在端午節被恩澤覆蓋的驚異。颔聯描繪賜衣的精美,軟似含風,輕似疊雪,有比喻,有誇張,詞語唯美雅致。頸聯“處”表示地點,“來”表示時間,寫著詩人名字的地方墨迹微濕,說明詩人一收到賜衣便撰寫了這首詞;暑熱天氣穿起時一定清爽,詩人將心理溫暖的感受用身體惬意的感覺表達出來。“意內稱長短”,表明衣服雖然未著身,但心裏測算,大小合適,足見唐朝禮制的周全。最終詩人將滿腔感激直白倒出,詩緣情,杜甫詩歌一向情感深沉、充滿蘊藉,這首詩的感情外顯,卻不失真摯。

乙卯重五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創作這首詩時,詩人已入古稀之年。辭官歸家的日子裏,詩人漸漸融入田園生活,這一時期的詩作也表現出清曠淡遠的風格。詩開篇扣題,一個“好”字,既在描寫山村仲夏的美景,與下文滿樹榴花相照應,又透露出節日裏詩人的大好心情。五月是石榴花開的時節,歐陽修《西園石榴盛開》詩中寫石榴花也用到了“繁”字,“荒台野徑共跻攀,正見榴花出短垣。綠葉晚莺啼處密,紅房初日照時繁。”繁,一是說數量多,一是說開得盛,火紅的石榴花將節日氛圍襯托得更加熱烈。颔聯、頸聯都是山村端午節俗的描寫,從尾聯的“吾事畢”可以推測,年邁的詩人參與到了歡快的節慶活動中,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點朱砂,直到日暮。尾句“一笑”二字,顯露出詩人英武、豪邁的氣概,仿佛看到了他“慷慨心猶壯”的影子。這首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齊謹嚴,色彩明麗,閑適細膩。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宋】余靖

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怆神。

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今嫌見獨醒人。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興于楚地,官府、百姓通過賽龍舟的方式憑吊屈原。面對百舸爭先的熱鬧場面,詩人不由得想起屈子投江的悲壯。首聯因所見以起興,借龍舟引出對屈原被讒放逐、一身空死的傷心。繼而,詩人又由屈原聯想到自己。從政四十一年,竭智盡忠,建策匡時,以“清”“公”“勤”“明”“和”“慎”六字箴言爲座右銘,撫民治吏的同時,也真切地感受著做一個清正廉明、爲國爲民好官的不容易。《楚辭·漁父》中屈原自稱“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後世以“獨醒者”指代不隨波逐流的人。詩人自比“獨醒人”,表達了政事上沒有應和之人的苦悶。舉世混濁之時,孤獨是清醒者的特質,因此,尾聯中的“古今嫌見”是勸君酩酊的原因。然而,此處的勸誡並非真勸,而是反用其意,以此抒發詩人“心之憂矣,我歌且謠”的憤懑。這首詩吊的是屈原,感的是時事,言語平易,寓意深刻。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讵能還。

國亡身殒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這首詩題爲“和端午”,寫的是人們在端午節所憑吊的愛國詩人屈原。全詩雖未見屈原之名,卻每一句都在寫他。端午競渡的習俗,來自于拯救屈原冤魂的傳說,然而“忠魂”已去,“讵能還”表達出對“國亡身殒”灰飛煙滅的悲哀與無奈。詩人爲屈原所受的冤屈憤憤不平,他慷慨赴死也無法改變楚國滅亡的命運,最終只有一部《離騷》絕唱千古流傳。詩的尾句雖有頹喪消沉的意味,但《離騷》所蘊含的內美、修能、求真、民本及愛國情懷得以傳承萬代,光照後人。整首詩淒清悲切,言辭平易卻不失雄渾,充滿了對屈原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裏外。

丹心照夙昔,鬓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創作這首詩時,詩人在獄中已近三年。自關押時起,勸降之人絡繹不絕,有王公遺老,有至愛親人,甚至元統治者也以重利利誘,他都甯死不屈,以詩明志。是日端午,一個祭祀屈原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紀念屈原高潔廉貞、爲國赴死的愛國精神。詩人從五坡嶺被俘後,便懷有舍生取義、以身殉道之心,詩人打算以屈原爲榜樣,救國不成即殉國。首聯鋪陳敘事,“一枝艾”道出節慶禮俗與當下處境的巨大反差。饋贈者爲何人不得而知,但從中可以看出,時人對詩人的尊重。颔聯以故人、新知不在身邊,寫節日裏的孤獨與淒涼。詩人詩作中常有“丹心”語,“丹心射碧空”“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不息的忠誠之心、赤誠之心,人已老去,但拳拳愛國之心一如往昔。尾聯明確、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從屈原之所居“將以有爲也”的堅定信念,表現出他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與積極奮發的生死觀。

戊戌端午

【元】方回

退休敢望賜宮衣,破箧重尋舊暑絺。

梅子黃時端午又,葵花紅處故園非。

畫符焉用元無病,標錦休爭但合歸。

賴有故人饷新煮,一杯草草勒魚肥。

首聯“敢望”實爲“不敢望”“豈敢望”,略帶酸楚味道,而“破”“重”“舊”三字,渲染了愁怨淒苦的心境。“賜宮衣”是自唐以來端午節的宮廷習俗,“暑絺”也說明仲夏已至,換季在即,均爲端午節情事的寫照。颔聯托物寓意,對仗工整,時間上的“又”與空間上的“非”,表達出時序往複、家園不在、滄海桑田之意。頸聯再次提到端午節俗,不在于描寫節俗的喜慶,而在以“焉用”畫符和“休爭”錦標表明當下處境:詩人生活百無聊賴,對節慶活動已不感興趣。幸好有老朋友、有新烹好的飯菜,有薄酒,有肥魚。尾聯欲表達出歸隱田園的老者的達觀心態,而在這份達觀深處蘊藏著感傷。整首詩借事抒情,清新明秀,句律流暢。

端午

【元】吳師道

今年重午住京華,一寸心情萬裏家。

楚些只添當日恨,戎葵不似故園花。

案頭新墨題纨扇,牆外高門響钿車。

朋侶蕭疏歡事少,誰令衰鬓受風沙。

思鄉與懷遠是古代詩詞的一大母題,特別是節日思鄉。“一寸心情萬裏家”一句,以距離上的強烈對比,將對家的眷戀與牽挂展現出來。思鄉實爲思親,詩人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入手,寫樂曲帶來的煩惱,寫花兒不夠美豔,表達內心的不快與煎熬。古人端午節以扇子爲禮物互相饋贈,詩人備好了纨扇等著客人的到來。牆外車馬喧囂,而詩人京華友朋稀少,耳聞車馬聲卻不見友人來,突顯了詩人孤單的處境與孤獨的心情,不免讓人心生悲涼。尾聯詩人感歎朋友日漸零落,自己也添了白發。此處的“受風沙”乃虛指,古詩文中“風沙”常與邊塞相關,農曆五月已是仲夏,北方也很少有風沙,詩人這樣用,極言離家千裏的孤苦與憂傷。

五日

【明】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豔,弄潮幾部阿童遊。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筝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明代吳地紡織業發達,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商賈逐利而來,打造出一片商業文明的繁華勝景。這裏也是滋養江南文人的水鄉澤國,才俊名士輩出。這首詩描述的就是吳地歡慶端午時錦帆彩纜、笙歌鼎沸的情景。首聯勾勒吳地五月的景色,天水煙雲美不勝收。颔聯寫琴女遊藝、水手競遊,描繪出節日的歡樂與喧鬧,沉靜的水光天色與青年男女們動態的美相映成趣。頸聯描繪船舸、器物的細節,“珠簾枕簟”,慵懶奢靡,“畫槳琴筝”,氣韻優雅。其時,詩人多次科考不第,便回鄉與友人吟詩作文,把酒言歡,然而詩人又不甘于此,意圖盡忠報國。尾聯詩人借窺看爲君王拉纖的纖夫,表達了想要出仕、任職朝廷的心意。

端午

【清】樊增祥

午日新涼宛似秋,廣庭梧竹翠修修。

綠浮一盞菖蒲酒,紅煞兩株安石榴。

自剝菰筒酬屈子,戲拈缯彩制羅睺。

生衫團扇香盈路,最憶西陵競渡舟。

詩開篇描寫仲夏院中景色,“新涼”和翠色,帶給人清涼與雅致的感覺。詩中有畫,從首聯來看,畫的底色是冷色調的,爲下文回憶與想念做好鋪墊。菖蒲與石榴是端午的節物,點明題意。青青的酒與火紅的石榴色彩對比強烈,使整個畫面明麗起來。頸聯寫端午節俗,詩人親自參與到做粽子、寫符箓的活動中,此情此景牽起了詩人對故鄉深深的眷戀。縱然被節日歡娛的氣氛圍繞,還是想起了年少時宜昌西陵峽上競渡的熱鬧場面,懷念故鄉,懷念舊時光。詩人詩風豔麗,辭藻精美,也因詩文追求雅典流麗、稍遜性情內容而飽受世人爭議。

浣溪沙·端午

【宋】蘇轼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作這首詞時,詞人貶居惠州,侍妾朝雲始終陪伴在詞人身邊,不離不棄。二人感情笃厚,相知相愛,因此詞中未見貶谪的痛楚,反而滿是輕松快意的生活趣味。詞中沒有提及端午,上片的“浴芳蘭”、下片的“彩線”“小符”,均爲端午節俗,點明題意。上片寫端午前一天,女子爲次日沐浴采摘蘭草,忙碌不已。“輕汗微微透碧纨”,描寫細膩,以熱情高漲的勞動場面,表達出女子對“浴蘭湯兮沐芳”(《楚辭·九歌·雲中君》)的期待。明朝沐浴,那麽晴空下的河流裏一定滿是洗下的胭脂香粉。此處“漲膩”與下片“綠雲鬟”,化用唐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前者說明女子脂濃粉香,後者說明女子鬟發如雲,足見是個美人。下片中女子已纏上了彩線、戴好了小符,“輕纏”“斜挂”刻畫逼真,寫出了女子的溫婉與柔美。如此佳人,希望能與之相伴千年。詞人用“千年”的誇張表達,表明心意。節日裏,許下與愛人長相厮守、永不分離的心願,應是對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吧。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鹂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首詞寫端午,仿佛是在敘述一個情節簡單的生活故事。五月的石榴花開得紅豔豔的,在蒙蒙細雨中,楊柳低垂,這是女主人公生活的外景。“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表現出端午的節令特點,女主人包好了粽子,叫人用金盤裝好,給朋友們送去。她手拿絹扇,扇面上畫著一對鳳凰。用蘭湯沐浴,喝菖蒲酒,都是端午習俗。下午女主人在睡覺,忽然外面的黃莺叫了一聲,女主人被驚醒了,但還是睡眼蒙眬。從故事敘述的內容來看,這個女主人公似乎是空守閨中。“生绡畫扇盤雙鳳”透露了她的身份和願望。黃鹂驚夢的情節,讓人聯想到唐人金昌緒的《春夢》:“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那麽,這個女主人公是不是也有一個相似的夢呢?

賀新郎·端午

【宋】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纨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钗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上片開篇描寫仲夏庭院的景色,交代了地點和時間,並以端午時節開放的榴花點明題意,簡潔明了。“畫簾開”引出人物,一衆角色上場,有穿著粗布衣衫、手搖纨扇的詞人,有佩戴端午節物的兒女,有競渡的少年,有觀看賽龍舟的遊人。詞人“老大”,沒有了投身節日的熱情,在兒女們钗符艾虎的對比下,衣尤顯樸素、簡單;而一個“慵”字,也將詞人與觀渡的遊人和競渡的少年區分開來,抒發其歲月已老、身被廢棄的抑郁心情。下片懷古。起筆寫屈原高潔的品行。詞中化用《離騷》典故,一方面表達對屈原的敬仰,一方面由屈原祭神的“椒糈”引出時人端午節祭奠屈原的“角黍”。詞人質疑角黍習俗的來曆,並運用反诘的修辭手法,表明對只求節俗形式卻不發揚屈原精神的否定態度。“把似”句是整首詞的核心觀點,倘若屈原獨醒到今,恐怕會想還是當年醉死一了百了。詞人通過假設性的評論,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曾經一心爲國的他屢遭權貴迫害,如此陰暗的政局,即使是屈原活到今日又如何?只好一聲苦笑,憑吊屈原,也悼念那個滿腔愛國熱情的自己。

臨江仙·端午

【宋】劉辰翁

幸自不須端帖子,閑中一句如無。愛他午日午時書。惟應三五字,便是辟兵符。 

久雨石鯨未沒,小風纨扇相疏。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壺。

德祐年間,詞人受聘史館、太學博士等職,卻未就任。按例端午內宴上,翰林學士應呈獻帖子詞,貼在閣中門壁上。端帖子通常以頌升平、美帝妃爲主題,詞人乃一介布衣,故而慶幸自己無須寫那空無一物的端帖子。與端帖子相比,詞人更喜歡午時書,寥寥數語便有消災避禍的功能。端帖子是應诏頌聖之作,而午時書是文人趣味之作,通過兩種不同文體的對比,表明了詞人對朝堂之事的態度。這個端午節有雨有風,此處“久雨”雙關,一是指連綿不斷的雨水,一是指無止無休的戰事。而位于皇家園林中的石鯨,也象征著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政權。內憂外患、危機四伏之時,不如約朋友一起把酒笑對佳節,可酒壺中哪裏有酒?根據詞人自注,其時金兵南侵,南宋朝廷爲了抗擊金兵,一再增加酒稅,由官家開設糟房,派專官管理,造成全城街巷無酒可售的局面。詞人以輕松風趣的筆調,漫話南宋末年的國情與政事,詞中處處見端午節俗,卻意不在節俗本身,內蘊豐富,寓意深刻。

虞美人·端午閨詞

【清】陳維崧

年年競渡喧歌唱,雪屋崩銀浪。如今不見木蘭桡,門掩一庭微雨讀《離騷》。 

風前皓腕纏紅縷,往事依稀數。多時忘卻辟兵符,今歲重新提起暗嗟籲。

“年年”與“如今”,將上片明確地劃分爲兩個部分,前者熱鬧歡騰,後者靜谧淒清,特別是“雪屋崩銀浪”一句,不僅畫面充滿了力量感,“崩”字使人仿佛聽到隆隆的呐喊聲與歡呼聲,與閉門掩戶、細雨中悲恸地吟誦屈原愛國詩篇的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下片繼續今昔對比,不似上片以區域分割的形式將今昔對峙,而是將對比蘊藏在主人公喃喃的敘述中。是日端午,有雨有風,主人公一邊將長命縷纏在手腕上,一邊回憶著漸漸模糊的往事。很多年都不曾佩戴這些節物了,現在重新拾起舊俗,不免心中唏噓。詞人力圖通過對往日與今朝過節場景大不同來講其背後的故事,上片中的《離騷》與下片中的辟兵符,說明是戰爭改變了一切,太平不再,兵患四起,是今昔不同的原因,也是詞人傷感長歎的原因。整首詞言語平易卻情真意切,既有婉約陰柔之風,又不乏豪邁雄渾之氣。

0 阅读:160

點墨漫詩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