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倍速刷劇,3倍速上網課,年輕人花錢買倍速後更焦慮了

每日人物 2024-06-16 10:15:18

歡迎來到第26期每日新語,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倍速時代。

一目十行看網文,1.5倍速刷爽劇,3倍速上網課,打開一個內容,必須先檢查有沒有進度條,你是否也有這些“症狀”?

我們確切地進入了一個“倍速時代”。聽播客倍速,看展倍速,甚至吃飯睡覺也要倍速。對效率的追求、對浪費時間的難以耐受,已蔓延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現實生活越疲憊逼仄,我們越渴望從虛擬世界獲取“倍速”的爽感和源源不斷的多巴胺。

可爲什麽,在節約了時間的同時,我們又常常感覺浪費了生命?

(往期傳送門:恩格爾系數拉滿、斷崖式衰老、拿鐵效應、空閑型焦慮、小掙青年、雷學、王媽宇宙)

文 |謝紫怡

編輯 |張松鼠

運營 |泡芙

倍速時代

李幽泉拿到外賣,架起平板,打開網盤,剛打算開啓一邊吃飯一邊看劇的暢快之旅,突然意識到,忘了提前下載的視頻,是無法倍速播放的。

面前冒著熱氣的兩菜一湯都不香了。

網盤使用倍速功能,必須沖會員。她憤憤地想:倍速,還要花錢?

鬥爭了一會兒,她耐著性子,原速打開朋友分享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朋友力推這部劇給她,說是編劇蘭曉龍的巅峰之作。

時間切回到1941年的滇西某小鎮。一群失落的潰兵,在昏暗的屋子裏,等來了獸醫“要來一個新軍官”的消息。鏡頭慢慢推向士兵的臉,漠然、驚訝、若有所思。沒過一會,炮彈轟轟作響,火焰和硝煙彌漫,出現了上一段戰場的回憶畫面。

▲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一部2009年的43集電視劇。圖 /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

飯吃了一半,劇放了十幾分鍾,李幽泉連主角是誰都沒摸清楚,也沒看到成型的故事線。她覺得實在漫長。

也許並不是電視劇太慢了,而是李幽泉已經習慣了用1.5倍速,甚至是2倍速追劇。對她來說,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如果用1.5倍速看完,就相當于節約了半個小時。

她剛工作不到一年,一個人在出租屋生活,平時做飯、洗碗的時候,都會倍速聽播客。“時間被高效利用,又可以消解做家務的無聊,真是賺了。”

陳銀霞也有相似的感受。她是一家雜志社的記者,在家獨居時,習慣用視頻、音頻當作背景音,填充各種生活場景。她曾經花幾個月的時間,倍速聽完了台灣學者曾仕強一百多集的《中華文化系列合集》。

她已經根據不同人說話的語速,總結出不同的倍速值。曾仕強1.5倍速,梁文道1.7倍速,微信讀書AI閱讀2倍速。陳銀霞說,每次聽書,她都先以1.1、1.2的速度接入,等漸入佳境,就把播放速度調成1.4、1.5……直到2.0。

有時也會欲速則不達。比如最近備菜時,她開始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裏面都是冗長的對話,加上俄羅斯人名超級長,她已經弄不清是誰在說話了,“宗教大法官”那一章的很多情節,就不知道重放了多少遍,“反而浪費了時間”。

00後張珍基本不倍速看劇,僅有一次倍速追劇是看《黑暗榮耀》最後幾集,她迫切想看到主角文東恩如何複仇,“反正聽不懂韓語,聽感就不重要了,可以只看字幕”。但當播放速度提升後,劇中人物的動作開始變形、扭曲,聲音也失真了。那種觀感讓她不適。

李幽泉詢問周圍的人,發現完全不倍速播放的人已是少數。

我們的確進入了一個倍速時代。大概四年前,就有媒體發起過針對倍速的調查。《南方都市報》的調查顯示,68.2%的人會“倍速追劇”。《新京報》的調查中,18歲到40歲的受訪觀衆裏,平時使用倍速觀看視頻的接近七成。隨著視頻行業規模和使用時長的指數增長,毫無疑問,“倍速人”群體還在越變越大。

短視頻平台上,有些冷門電影“X分鍾看完一部作品”的解說,觀看量甚至比原作還多。

李幽泉想到了脫口秀演員龐博說過的一個段子,連《紅樓夢》都可以簡化爲“一個女孩叫小美,前世是一顆绛珠仙草,她愛上了叫小帥的男孩,但小帥娶了別的女人,小美哭泣著把花埋了,最後所有人都死了”的故事。

▲ 龐博調侃《紅樓夢》倍短視頻簡化。圖 / 《脫口秀大會5》截圖

她揶揄說,我們的時間,其實都被小帥和小美統治了。

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對浪費時間的難以耐受,已蔓延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擁擠的早晚高峰地鐵上,總是可以瞥見刷網文的人,快速翻頁,一目十行。電影院裏,節奏稍慢,就有人下意識地想拖進度條。李幽泉的一個朋友,甚至去博物館看展都要“倍速”,快速刷完整個展館。

除了娛樂消費,李幽泉發現,等公交車時候,即使沒有什麽急事,也會特別急躁。她也經常撞見快要超時的外賣小哥,滿頭大汗、重複又徒勞地狂按電梯樓層鍵——只可惜電梯無法倍速。

性時比

日本作家稻田豐史在其作品《倍速社會:快電影、劇透與新消費文化》中,提到了“性時比”這個概念。我們越來越追求時間性能(Time Performance)了,以至于難以接受個人的時間被無效利用。觀影時,很多人就像電影審核員一樣快速掃描,希望用更少的時間獲取更多的信息。

電視、電影、綜藝,還有短視頻等,各種娛樂內容太泛濫了,一起爭奪人們的注意力。

而被快節奏充斥的工作生活中,能分給每一部作品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這個端午節,陳銀霞還要趕稿,爲了在一個小時內,追平劉亦菲的新劇《玫瑰的故事》,她不僅要倍速,還得快進,從玫瑰被追求者糾纏,跳到了玫瑰和初戀熱戀,“拖泥帶水的地方都拉過,僅僅只是爲了知道新的劇情”。

▲ 圖 / 《玫瑰的故事》

某種程度上,我們對文化內容的消費,已經從“欣賞”變成了“知道”,只需達成一種儀式上的占有,就像打卡一樣。

李幽泉就喜歡在豆瓣上標記看過的書籍、影視作品。她意識到,記錄慢慢演變成了對數量的追求。這仿佛成了一種展示。

而對流行文化、網絡信息的高效獲取,也成了年輕人確保自己不落伍的社交貨幣。爲了加入“甄學”狂歡,又沒有時間啃76集的《甄嬛傳》,李幽泉決定走捷徑,上B站找到一個視頻,“11分鍾看完了《甄嬛傳》全部劇情”。

▲b站上的“11分鍾看完《甄嬛傳》”收獲大量觀看。圖 / b站截圖

不得不說,倍速技術的使用,是用戶在媒介使用主體性上的進步。觀衆可以通過倍速來提升娛樂消費的掌控感。

國外的視頻網站,Youtube和Netflix,分別從2017年、2019年導入倍速播放功能。2021年,國內視頻平台陸續引入倍速功能後,更是將最高倍速提至4倍。甚至開發了只看某人的功能,也就是說,如果你喜歡某個明星,就可以選擇只看他的段落。

除了平台,內容生産方也在拼命迎合觀衆的“倍速”需求,爽劇爽文大行其道,《墨雨雲間》這樣的“大女主爽劇”觀衆可以放心觀看,反派的巴掌絕不可能落在女主臉上,即使是被三個流氓圍困,弱不禁風的女主也可以從容地各賞三巴掌,然後毫發無損地等到男主來救。

稻田豐史提及,Z世代已經養成了“劇透消費”的習慣,因爲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已知體驗”。他們不想失敗,害怕承受風險,而風險當然包括走彎路和低效率。

這一點也在李幽泉的朋友們身上得到印證,“很多朋友要先知道一部劇/電影最後是HE(團圓結局)還是BE(悲劇結局)才會開始看,拒絕不確定性。”

影視劇宣傳不再擔心“劇透”,直接把最精彩高光的內容放在網上,經過各種二創剪輯、熱搜話題,置下鈎子。中年媽媽項項追《墨雨雲間》,最初就是被男女主雨中拉扯的感情戲鈎住了,在正式看劇之前,高光已經配合各種BGM反複食用。

▲抖音上對《墨雨雲間》的安利。圖 / 抖音截圖

回家地鐵上的一小時,她迫不及待打開1.25倍速,連拉帶跳,好不容易追到高光,刷完反而有種“不過如此”的失落空虛。劇情和邏輯更是經不住仔細推敲,她常被彈幕上“土,但是好看愛看””“好癫啊這個劇”“好神金啊這個劇”的吐槽逗笑。

網文寫手王蕊靜也發現,讀者越來越沒有耐心了,設計爽點成爲創作網文的重要環節。在她的愛情小說中,慢熱、糾結的內心戲會被大大削減,男女主感情要直奔主題,沖突和拉扯、不斷出現的高能反轉,才是符合市場的主流表達方式。

一些寫作者甚至會去購買“寫作腦科學”相關的書,學習“利用鏡像神經元、多巴胺、催産素推進寫作”。

而靠“注意力”變現的內容産業,在迎合“倍速”的同時,又需要不斷“水”時長來增加收益,十幾集可以講完的故事,硬要想方設法拖到四五十集。觀衆對此頗有不滿。

微博熱搜“爲何大家喪失了原速看劇的能力”話題下,大量網友吐槽“是現在的影視劇喪失了讓人原速看的水平”,“國産電視劇1.25倍速才是正常的語速”,“明明劇情不行注水拖拉,還怪到觀衆頭上了”。

李幽泉也有這個感受,她是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粉絲,但追到後面幾季,發現“節目越來越長,內容越來越多注水”,到後面,有關姐姐們排練、宿舍生活的片段,她常常都是快速通過,只有表演舞台才會選擇原速觀看。

生産者和消費者看似雙向奔赴,互相迎合,最終卻互相指責。

省了時間,浪費了生命

李幽泉常常感到,我們看似在通過“倍速”省時間,卻浪費了生命。

地鐵裏沉默不語低頭刷手機的人群,讓人有種時間凝固的感覺,但每個快速刷動的手指下,都有一個飛速抉擇的世界。

“性時比”至上的背後,是人們對浪費時間的恐懼。然而看著那些在各個場合仿佛被手機吸走靈魂的人,又覺得大家都只是在浪費生命而已。

有些緊迫感是實實在在的。

項項之所以必須倍速追劇,是想盡可能高效地享用屬于自己的時間。回到家以後,4歲的兒子格外粘人。上班時間是工作的,下班時間是家庭的,屬于她自己的時間,只有地鐵通勤的兩小時以及孩子睡著後的一兩個小時。

每晚陪孩子入睡她都想“倍速”。然而大人越心急,孩子就越敏感。有一天晚上項項“裝死”躺了一個半小時,孩子依然在旁邊翻來滾去,時間流逝,她心裏充滿沮喪絕望,恨不能揍孩子一頓。第二天一看新聞,昨天監測到太陽磁暴,可能影響人的睡眠狀態,項項才和被“浪費”的那一個小時和解了。

李幽泉也回想,自己最開始使用倍速,就是考研聽英語網課的時候。因爲網盤無法直接倍速播放,她還專門下載了一個倍速播放器,再把視頻導入進去。“老師講廢話的地方直接3倍速,到知識點再停下來仔細聽。”

“那麽多競爭對手都在賣力學習,時間上的極致壓縮,也是一種渴望提升效率、追趕他人的手段了。”

▲ 圖 / 視覺中國

工作之後,陳銀霞還想繼續學習,提升寫作實力。但KPI實在繁重,她給自己做了硬性規定,一個月要閱讀四到五本書。其中一半的書,都是靠倍速“聽”完,“仍然有一種要完成任務的心態在裏面”。

有些時間焦慮卻只是一種慣性。

當我們變得越來越慌張,連回到生活原本的速度,似乎都是難以忍受的了。去年,項項被裁員了。找不到工作的那段日子,爲了調整狀態,她報名了一家心理機構的線上情緒調節課程,每天做10分鍾的正念冥想。最後的結果是,25次打卡,她只完成了11次。

老師引導大家,如何正念呼吸、正念進食、正念行走,感受氣流通過鼻腔的溫度,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觸感,感受每一步踩在地上的踏實。

項項每次都想拉“進度條”,腦子裏想著很多還沒做的事,心情急躁。明明好多個10分鍾,隨便刷刷短視頻就過去了。

B站UP主@阿凱的腦洞,拍過一個以倍速爲主題的視頻。經常使用倍速觀看視頻的主角,意外解鎖了“倍速人生App”的使用權限——他在老板開會、等待外賣,以及和女友吵架時,通通選擇了倍速。代價不過是減少幾天的壽命而已。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其他人也在使用這個App,更讓他意外的是,不是別人加快了,而是他被放慢了。“我的感知被調成了2倍速,但行動被調成了0.5倍速。”

這是一個看似“驚悚”,實則正在發生的隱喻,倍速看似節約了時間,卻耗掉了我們的時間,甚至偷走了我們的壽命。

李幽泉深有感觸,她經常在“倍速”中浪費時間。

每次打開平板,刷的都是一些娛樂向的視頻,比如MBTI人格有哪些刻板印象、“王媽”的霸總短劇,還有一些類似“東亞人如何擺脫恐懼”“如何快樂學習英語”的長視頻,她都快速檢閱後放進收藏夾,卻再沒打開過。

休息焦慮

對項項來說,追求“倍速”,源于休息焦慮,“休息時間太稀缺,閑暇和快樂都要付出很高代價”,獲取多巴胺成本最低的途徑還是手機。

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她就並不輕松。因爲搶票難,景區人擠人,平常沒人住的民宿漲到1500元一晚,老人孩子難伺候,中年人錢包和體力都跟不上,最後他們哪兒也沒去。

那幾天北京高溫,無法戶外活動,一家老小時常窩在家裏,面面相觑。“感覺比平時上班還累”,她說,“這是情緒沒有得到徹底清洗”的結果。

端午的最後一天,她去電影院看了《走走停停》,在無法快進、無人打擾的2小時裏,跟隨主人公一起走走停停,有笑有淚,她才找到一點頭腦清醒的感覺。

福州大學副教授王傑在其論文《倍速播放 :青年閑暇時間的消費與異化》中談及,年輕人使用倍速播放一方面是受到剛性時間的擠壓,另一方面是出于慣性的時間焦慮。而在互聯網時代,倍速播放幫助資本獲得了播放時長增加和播放效率提升的雙重勝利,卻未能增進青年的自由和幸福,反而導致了閑暇時間的異化。

人們會懷念那些不能倍速的時刻。

8年前項項去尼泊爾出差時,正值當地的雨季,每天上午都准時下大雨,所有的人都只能暫停,項項也和當地人一樣,坐在地震後還沒修複的神廟台階上發呆。那種“什麽也不能做”、無法倍速的感覺,讓她很治愈。

陳銀霞也很懷念高中遙遠的午後,反複觀看同一部電影的幸福。那時,她把最愛的《仙境之橋》看了好幾遍。《饑餓遊戲》看到淩晨兩三點後,立馬又看了第二遍。她還買了一個專門的本子,把喜歡的台詞抄在上面,“他喜歡像窗外落日一樣的橙色”,不斷地回味。

那些曾經被認爲是“浪費時間”的時光,卻形成了寶貴的生命底色。

高中時,她從江西農村來到縣城,第一次在英語課上看了《指環王》《冰雪奇緣》等外國電影,打開了作爲影迷的新世界。

▲ 圖 / 《指環王》劇照

那時候找資源不容易,她還記得,爲了看一部叫《有夢就去闖》的電影,她從早到晚搜了一天。“一個鏈接一個鏈接地點進去,明明顯示那個網站有,但進去後就跳轉到了其他網站。”一直找不到那部電影,她感覺絕望,甚至氣到哭。就這樣笨拙地搜一天,直到晚上,才眼淚花花地把它看完。

那時,電影對她來說是稀缺資源,一切都顯得格外珍貴。當她上大學後,那股勁卻過去了。她也納悶,曾經那麽濃厚的熱愛,怎麽就突然就消失了?

韓裔哲學家韓炳哲將過度化生産、超負荷勞作和數字信息大爆炸所造成的個體疲乏與困倦的當代社會稱爲“倦怠社會”。

在倦怠社會,人們通過積極消費、娛樂主義化解倦怠,卻最終陷入以毒攻毒的怪圈。

對項項來說,現實生活越疲憊狹窄,對虛擬世界的極致爽感就越渴求。她從幾年前開始磕CP,打開追劇的新世界,瘋狂時,可以刷到淩晨兩三點,隨之而來的是晚睡帶來的疲憊空虛,新的倦怠。

有些諷刺的是,我們常常以一種充滿焦慮的方式去消費那些緩解焦慮的內容。陳銀霞在工作中還是遇到了一些難題,特別是人際關系上的困擾。爲了尋找內心的平靜,她又打開了曾仕強的《情緒管理》課程,24集,1.5倍速。

豆瓣上,就連稻田豐史那本《倍速社會:快電影、劇透與新消費文化》,也有短評赫然寫著:連這本書都可以倍速看完。

(除陳銀霞外,文中受訪者爲化名)

文章爲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1 阅读:61

每日人物

簡介:輕商業,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