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講古丨崔颢《黃鶴樓》:唯有真性情的人悟得真大道

曲江家文化 2024-02-11 05:45:39

崔颢的《黃鶴樓》一詩,連詩仙李白都歎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更是推崇其爲“唐人七律第一”。若論格律和詞句而言,《黃鶴樓》一詩多少有些可以挑剔之處,但其意境悠揚深遠,用通俗易懂的音律將中國人文化生命中很重要的三種情愫:“成仙”、“入世”和“鄉愁”,勾連得渾然天成,令人歎服。

崔颢的詩名很大,可他的詩歌流傳下來的不過39首,他的事迹記載更少。

他的出生于大約公元700-704年,這時正處于盛唐前夕;去世于天寶十四載754年,安史之亂的前一年,他的一生基本上生活于盛唐繁華之間。他出身爲博陵崔氏,這時南北朝時期至唐初赫赫有名的四大漢人士族大姓,盡管唐朝幾代皇帝都不斷對士族門閥進行打壓削弱,但是無論何朝何代——哪怕是今天,這種宗族關系比較緊密、人員比較龐大的家族通常都能給予子弟比較安定和優良的家庭教育,也就比較容易出文人士子。翻開史料,唐朝的進士中“崔盧鄭王”四大姓的子弟也確實不少。

在開元十一載(723年),20出頭的崔颢就考中進士。出身高門而負有詩才盛名的崔颢,年少高中進士後,在長安城自然成了香饽饽。此時的崔颢也難免任性浮誇,整日裏賭博飲酒。唐朝的民風相對開放,崔颢年輕時也是個顔值控,專愛美女,且又喜新厭舊,找了好幾任美女老婆,結婚又離婚了四五次。這也影響了他的名聲。

當時已是很有聲望的大臣、書法家的李邕,聽說了崔颢的才名,便特地邀請崔颢到自己府上作客。(李邕這個人在曆史上確實是以喜歡結交名士才俊而聞名的,後來他68歲時,在北海太守任上還曾特地趕去齊州見當時還不怎麽出名的33歲的杜甫。)當時唐朝的科舉制還不像後世那樣完全占據了爲官取士的主流,考中進士後只是獲得了進身的資格,要真正爲官還需要等待朝廷的選任,而這時候如果有來自官場上的引薦會快得多。而當時還年少的崔颢,來到李邕這樣一位名宿府上,自然是要先獻上自己的詩作,希望能得到欣賞,而獲得李邕的推薦。

當時崔颢呈給李邕的是一首名爲《王家少婦》的五言律詩,結果李邕看到第一句“十五嫁王昌”,就很生氣,站起來叱責崔颢:”小子無禮“,便不願意接見他。其實我們仔細讀這首《王家少婦》: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最少,複倚婿爲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來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可以感覺出來,這是一首很有真性情而又毫不邪僻的男女情詩。詩中的女子爲自己長得好看,能嫁個好郎君,婚後生活很有趣而歌詠,這其實是一首很有詩經遺風之自然真誠的詩篇。李邕的生氣可能是因爲崔颢平常的名聲,也有可能因爲平常向他獻詩的年輕人都不會寫這種男女情詩——畢竟用一首情詩向長輩顯耀自己的才華確實多少有些失禮。

然而,出身高門的崔颢年輕時確實才情大多用于寫愛情詩,這其實是一種真性情,就像我們年少時也喜歡讀言情小說、看言情劇是一樣的。由此看來,他年輕時熱衷于和美女談戀愛,沖動之下結婚,而後又離婚,其實也可以說是某種少年人的真性情。這種真性情,也一直伴隨著崔颢。

但是崔颢到底是盛唐人,盛唐時期的文人大多都有一種建功立業的豪情。崔颢在三十年的士官生涯中官階一直不高——一開始是從八品的縣尉到老也只是從六品的司勳員外郎,當他在開元後期中年之時有機會到河東邊塞地區任職時,也受盛唐風氣影響,留下了邊塞詩,詩中既有“立功報國”的壯志情懷,也直抒當時的邊疆困苦和闡發反戰之思。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崔颢的詩風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一種凜然風骨。

盡管這首最有名的《黃鶴樓》具體的創作年份無從考證,但應該是崔颢在中晚年後爲官或遊曆過程中寫下的。詩寫得很有氣勢,可有情真意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傳說中的成仙者已遠去,可人們還是要建黃鶴樓來留住這麽點念想。在唐朝,很多文人同時也是道教徒(李白本人也是個道教徒),這種成仙的念頭頗爲流傳並大量體現在唐人的文學作品中,所以才有了“終南捷徑”。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種成仙的念頭其實是很虛妄的,可千年來人們仍然望著空悠悠的白雲念想著。其實這種念想的背後,倒不是迷信,而是人在亘古的時間長河面前的渺茫感。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然而眼前的景色卻不空悠,草木依然在陽光普照的江漢流水和沙洲之間生長輪回,郁郁蔥蔥。人在此世間的盛衰枯榮其實不也是如此,不曾停步麽?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每當夕陽西下而人在旅途之際,人生那些“成仙”、“盛衰”的念想,又何如那不禁湧起的思鄉之鄉愁來得真實誠摯呢?

人到中年後,常會覺得這種經曆過恢弘壯志後的思鄉真情,才是真正的人生大道。

或許,唯有真性情的人才能悟得真大道。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2-19 18:30

    正月初十開工恰雨水立節》 雨水節又立, 新歲複開工。 風寒隨冬逝, 春暖蠹蟲生。 四季交替換, 自然法則中。 只歎人老去, 不回再年輕!

曲江家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