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經典詩詞十首,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靖兒愛詩詞 2024-07-05 08:30:50

李益(約750—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

李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曾在幽州節度使劉濟幕中任從事,到過塞外,因而寫過不少邊塞詩,又以七絕著稱,流傳較廣,常被譜入管弦歌唱,但已沒有盛唐邊塞詩那種樂觀高亢的基調。他的詩多寫邊塞將士對戰爭的不滿和厭倦,如著名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碛,渲染出邊地萬籁俱寂的靜夜,淒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所有征人無邊的鄉愁。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賞析】《夜上受降城聞笛》是一首七言絕句,從多角度描寫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敘寫之中。詩中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在這萬籁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全詩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爲展現其心理,道出不盡的鄉愁。

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于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爲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寫情》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裏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賞析】《寫情》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詩人與喜歡的女子約會不至而感到失望、無奈,甚至絕望不已的心情。詩人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約,于是失望之極,形象地表現了失戀的痛苦。全詩語言簡練,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虛擬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詩境含蓄深邃,在唐代衆多描寫男女情事的小詩中別具一格,曆來爲世人所傳誦。

《喜見外弟又言別》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賞析】《喜見外弟又言別》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寫了詩人同表弟在亂離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傷感場面,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和人生聚散離合無定的感慨,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全詩以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具有強烈的生活真實感。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賞析】《江南曲》是一首樂府詩,此詩以白描手法敘述了商婦的閨怨之情。前兩句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敘述了可悲、可歎的事實;後兩句突然從平地翻起波瀾,以空際運轉之筆,曲折而傳神地表達了這位女子的怨情。全詩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展現出閨中少婦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內心活動,深刻地表現了她的苦悶和怨恨心情。

這首詩吸取了樂府民歌的長處,語言明白如話,卻又耐人尋味。詩歌以白描的手法敘述了一位商人婦的心聲。詩歌前兩句以平實見長,後兩句則想落天外,出語驚人:“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夫婿無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應當嫁給弄潮之人。“弄潮兒”至少會隨著有信的潮水按時到來,不至于“朝朝誤妾期”啊!這是思婦在萬般無奈中生發出來的奇想。“早知”二字寫出她幽怨的深長,不由得自傷身世,悔不當初。“嫁與弄潮兒”,既是癡語,也是苦語,寫出了思婦怨怅之極的心理狀態,雖然是想入非非,卻是發乎至情。

《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碛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賞析】此詩作于德宗貞元元年(785)至四年間在杜希全幕中之時。此時李益入塑方節度使崔甯的幕府,隨著崔甯在祖國邊疆巡視時,感受到軍隊已經不複盛唐的雄壯豪邁,有感而發作出的詩篇。

《從軍北征》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繪出一個壯闊又悲涼的行軍場景,在哀怨的笛聲中傳遞出深沉悲涼的征人思鄉情。詩中展現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畫面,悲壯中顯出淒苦、哀怨中顯出無奈,將征人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含蘊不盡的抒情特色。 

詩人通過虛寫笛聲導致征人行爲舉止的細微變化,實寫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肅殺苦寒的邊塞,思親懷鄉是征人共同的感受。這種感受長期積郁胸中,無處表達,這是一種多麽痛苦的煎熬。在行軍途中,突然聽到一陣陣哀怨、淒切的笛聲響起,征人們久郁胸中的思親懷鄉之情奔湧而出。詩中展現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畫面,悲壯中顯出淒苦,哀怨中顯出無奈,征人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賞析】《塞下曲》是一首七言絕句。首聯展現了將士的豪情與決心;颔聯緊承前句,進一步展現了他們的英勇與豪情;頸聯則以一種決絕的口吻,表達了將士們對敵人的深深蔑視和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尾聯以豪邁的筆觸,展現出其對未來的憧憬和期望。全詩筆調振拔,氣勢沛然,民族自信和豪情充溢其間。

《春夜聞笛》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賞析】此詩寫淮北初春之夜在軍中聞笛所引起的思歸之情。作者通過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詩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顯得哀婉傷感,寄意深遠。

王之渙《涼州詞》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說春風不到江南來。所以情調略似盛唐邊塞詩,但它多怨歎之情而少豪邁之氣,情調遜于王詩。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別具風致。這正是中唐詩歌的時代特點。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複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爲拂綠琴埃。

【賞析】《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通過微風的形象,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來,隨風而起、隨風遞進,表現了詩人臨窗獨坐時孤寂落寞的心緒,抒發了他對苗發與司空曙等故人的悠悠思念之情。全詩構思巧妙,描寫細致,匠心獨運,顯示了詩人出衆的藝術才華。

詩題曰《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詩中最活躍的形象便是傍晚驟來的一陣微風。“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蘇武書》)。風,是古人常用來表示懷念、思戀的比興之物,“時因北風,複惠德音”表現了對故友的懷念,“故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又爲對故園的思戀。又,風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雲:“君子之德,風也。”因風而思故人,借風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比興。此詩亦然。這微風便是激發詩人思緒的觸媒,是盼望故人相見的寄托,也是結構全詩的線索。

《汴河曲》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阙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賞析】李益進士及第之後,于公元771年(大曆六年)參加制科考試,授官鄭縣主簿,任職三年。此詩即爲在這一時期所寫。

《汴河曲》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汴河周邊的景色,全詩從眼前的汴河引發出吊古傷今之情、曆史滄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詩中運用對比手法,以汴水春色與隋宮成塵對照映襯,使隋炀帝自取滅亡的曆史教訓更加深刻,以隋朝興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憂,寄寓深遠,意在言外。

《隋宮燕》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已成塵。

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賞析】大業十四年,隋炀帝在行宮裏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用白絹缢死。“隋宮”即是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宮,由于隋炀帝的昏庸無道,隋宮就成了隋炀帝專制腐敗、迷于聲色的象征。貞元十六年(800),作者李益曾客遊揚州,見到當年炀帝的行宮遺迹,便寫下了這首詩。

《隋宮燕》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一、二句用倒裝手法寫燕子傾訴的畫面;三、四句是從燕子的角度來著筆寫隋朝滅亡後隋宮的冷清與蕭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人世滄桑的歎息及對隋王朝的衰亡之感,詩中移情于物(燕子),構思巧妙,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情。

總結

李益在詩壇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爲“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爲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主題。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多爲大曆詩風,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

李益的邊塞詩,描繪了邊疆的壯麗景色、戰爭的殘酷以及士兵們的英勇和思鄉之情。他的生活詩則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和情感。除了邊塞詩和生活詩,李益還創作了一些台閣體和閑適詩,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生活和心境。

總的來說,李益是唐代詩壇上的一位傑出代表,他的詩歌作品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詩歌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爲我們了解唐代的社會、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就氣質來說,他的邊塞詩雖也有少部分寫得雄壯而豪邁的,但更多的是描述戰爭的殘酷,反映將士的淒苦心情,總體上與盛唐之作有了明顯的不同。李益詩各體皆工,詩作韻味悠然,體現了清奇雅正的藝術風格,是中唐詩壇重要詩人李益是中唐最重要的邊塞詩人。

0 阅读:0

靖兒愛詩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