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孩子有多依戀你,這4件事最好別做,很容易破壞感情

蘭媽談育兒 2024-05-31 19:33:10

文/蘭媽談育兒

好的親子關系,決定著好的教育質量,如果我們和孩子的關系處不好,那教育的過程也會變得劍拔弩張

從小被父母罵到大的閨蜜,深知缺愛環境下的苦楚和自卑

所以,她有了孩子之後都是以愛養護,兩個女兒從小跟她的關系也相處得特別不錯

可最近一段時間,大女兒變得叛逆愛頂嘴,小女兒變得越來越膽小

有人問幾句話,大女兒會煩躁地扭頭離開,小女兒也生怯怯地望著媽媽,不敢說話

一想到這裏,閨蜜就覺得納悶,明明她們之前的關系那麽好,爲什麽現在看起來疏遠的疏遠、害怕的害怕呢

關于這份轉變,我告訴她:“孩子突然變得不跟你親近了,十有八九是相處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閨蜜繼續納悶,她自言自語地說:“不會呀,我們之前一直都是這樣相處的,關系也蠻不錯的”

直到沉浸了幾分鍾後,她才緩緩道來

原來,閨蜜是個急性子,凡事又喜歡追求效率、看重完美,以至于和孩子之間經常會發生一些摩擦爭吵

而吵架的根源,還要追溯到家長身份的施壓

現在仔細想想,她的眼裏滿是後悔和心疼,一句:“是我把孩子往外推的”,更是表明了“相處方式”的重要性

父母愛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可如若方法不對,很容易就破壞了“愛”的初衷,孩子感受不到愛,和父母的關系也會因爲傷害、和不理解而陷入爭吵局面

由此可見,養育孩子真的是“方法大于理論”,愛孩子也要多掌握一些相處技巧

特別是以下幾件事,不管你和孩子的關系有多麽親密,也最好別做

01

包辦

什麽事都替孩子安排好

印象當中,溫柔恬靜的小姨,性格好,待人又親切和睦

可時隔六、七年再次相見時,她看起來脾氣很大,待人也總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

每次外婆一生病,她在病床前就唠叨個沒完,言行字間都是指責“一生病,就給她找麻煩”

對此,外婆時常一臉委屈,強撐著病體解釋說:“誰願意生病,這不是沒辦法嗎”

小姨對外婆的不耐煩、還有埋怨,讓我一直不能明白

直到有一次,外婆生病住院,醫生表示,病情棘手需要轉到大醫院診治

外婆一下慌了神,她希望小姨能請假幾天帶她去大醫院診治

沒想到,小姨直接拒絕了,還反過來指責說:“誰讓你小時候不讓我讀書,現在我不認識字,也不認識路,你找那些識字的人帶路吧”

說罷,小姨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病房裏的其他人見狀,也紛紛表示:“這閨女脾氣真大,她以後要是做了婆婆,那日子恐怕是沒得過了”

外婆還解釋說:“她就是嘴巴壞、脾氣差,心意一點都不少,別看她現在動不動發脾氣,一會都會一個電話關心”

果然,到了晚上,小姨前腳下班、後腳就趕到醫院噓寒問暖

而情緒穩定的時候看起來也沒有那麽討厭,特別是說起她家裏的事情時更是滿臉淚水

原來,小姨那會就是屬于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她不愛的丈夫,婚後也經常吵吵鬧鬧

到了如今,兩個兒子也嫌她煩,有什麽事情都跟父親說,完全把她這個母親抛之腦後

她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沒人愛,對未來也沒什麽盼望

事實上,若追根溯源,小姨的不幸、和脾氣差,都是源自外婆那包辦模式的教養傷害

一個從來就不曾有自己想法、爲自己做主的人,他們的快樂會被壓制,韌勁和期盼也會被消弱,直到做什麽事情都不感興趣、面對什麽也茫然無助…

所以,包辦下的孩子是可憐、也是無助的

不管什麽時間、什麽地點,我們愛孩子沒錯,但更要相信孩子能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你可以提點孩子應該怎麽做,但絕對不能插手、或者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這是尊重,也是能管理好親子關系的前提需要

02

溺愛

只要開口要就立馬滿足

任何時候,愛是成全,而不是滿足

蘭媽身邊,就有一個從小備受寵愛的長不大巨嬰

小的時候,只要他喊一聲“我要”,那家裏人就立馬滿足

玩具堆成山,衣櫃裏的衣服也幾乎就是一兩次新鮮

而應有盡有的生活,也讓他在外面成了夥伴們眼中的富二代

爲了能跟著分些好處,大家都相繼誇他捧他,長大後更是成了一個玩世不恭的敗家子

把父母打拼了大半輩子的積蓄,全部敗光了不說,面對父母年邁、積蓄無幾的情況下,他非但沒有反省和愧疚,反而還因爲父母不能滿足他而大發脾氣

有一次,因爲和朋友打賭要換新車,他甚至讓重病的老母親想辦法掙錢滿足私欲

直到老母親病倒在大街上,彌留之際還拿出僅有的積蓄滿足那個被寵壞的孩子

可當他玩好了、玩累了,回到家又餓了繼續“喊媽”時,空蕩蕩的屋子也似乎再告訴他:“你已經榨幹了媽媽身上的所有養分”

接下來的生活也可想而知,失去了父母庇佑的孩子,就像被全世界抛棄了一樣

曾經依附、討好的那些人,見到無利可圖了,就像躲瘟神一樣恨不得中間架個高牆隔離

還有一個單親媽媽,周圍人對她的評價是:

“你什麽都好,就是對閨女太溺愛了,當心最後把孩子給害了”

果不其然,從小喜歡名牌衣服和鞋的女孩,一直以來都是新款+名牌

隨著年齡增長、需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明明家裏已經有七、八雙換洗鞋了,可每次只要看上新款就吵著鬧著要買

媽媽不買,女孩就當街耍賴

沒辦法了,她只好買高仿來滿足女兒的虛榮心

結果,有一次,女兒看到媽媽買鞋的小票,得知腳上的鞋並非正品後氣得摔東西發泄,甚至還把媽媽關在門外不讓進家門

這就是溺愛下的苦果,孩子越滿足越不知道感恩,也永遠體會不到被愛的幸福感

畢竟,溺愛下的孩子就是在滿足中獲得快感,一旦某一次沒有滿足,那過去的所有好都會變成現在無法滿足的怨恨

所以,不管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有多好,在滿足孩子這件事情上要做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孩子想要的東西鼓勵他們自己去爭取,我們可以給孩子零花錢去滿足私欲,但零花錢一定要有對應的限額規定

在自己滿足自己的情況下,孩子能體會到的不僅僅是成就感,還能從中學會計劃、節儉、還有珍惜…

03

霸道

不允許孩子反駁你的話

時至今日,我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你的父母,還能害了你不成”

這種以愛爲名的傷害,才是最壓抑、最讓人透不過氣的

就拿蘭媽自己來說吧,小時候不管說什麽、爸爸都不會認可

每次都會反過來批評說:“你按照我說的做就行了,我是你爸,還能害了你嗎”

如果偶爾忤逆,沒有聽他的話,那接下來就是各種“白眼狼”的詞彙謾罵

小到吃飯穿衣、大到成績工作,無一不彰顯他的地位,從來都不允許反駁他的話

後來,被爸爸罵得一無是處,我掙紮了幾次,結果他卻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表示要跟我斷絕父女關系

盡管後來經曆了一些事,固執又大男子主義思想的他,回想過去多少有些悔悟,對我的態度也好轉了很多

但每一次和他待在一起,全身上下都顯得那麽不自在

曾經的很多語言傷害,仿佛下一秒就能再現

爲了保護受傷的心靈,我能做的就是盡量遠離、逃避…

記得兒童專家孫瑞雪在一次演講中曾說過:

“好的教育就是在平等狀態中建立的,如果父母總是盛氣淩人、表現得高高在上,一旦孩子害怕你、畏懼你,那最終的結果也是遠離你、冷漠你”

不得不說,這簡直是一語擊中

而說到這裏,蘭媽也突然想到多年前看到的一個新聞

有一個20多歲的男生,小時候經常得肺炎,一說話還有些喘不過氣

找不到病因,也一直沒有根治過

直到病情再次猛擊,被送往醫院急救時,醫生才在男生的支氣管中發現了一個哨子

問及原因才知道,這個男生的父母是比較強勢的,小時候經常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害怕被批評,每次都是出了事不敢吱聲,所有痛苦和委屈都自己默默承受

也因爲害怕、畏懼,才導致吞進去的哨子苦苦折磨了二十多年,甚至還差點釀成悲劇

這就是父母霸道、不允許孩子反駁的結果

或許,很多家長也認爲:“這麽做都是爲了孩子好”、“我們都是一家人,有什麽好記仇生氣的”

事實上,比起那些自以爲是的“爲你好”,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有說話權利的平等地位

如果孩子經常生活在非打即罵、受了委屈也不敢說話的環境下,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幸福感極低,內心也會變得疲憊不堪,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就更不用多說什麽了

所以,真正健康的親子關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平等的地位裏

不管在什麽時候,都要盡量多聽一聽孩子的內心感受、語言表達…

04

忽略

不夠重視內心陪伴需求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一個擁有幸福感的孩子也不例外

有一對經常忙于事業的夫婦,他們在女兒的頻繁撒嬌下,才同意去遊樂場玩

可正當大家都玩得特別開心時,媽媽就開口提醒女兒:

“已經玩很長時間了,爸爸媽媽還要忙工作掙錢,不可能會陪著你玩一天的,而你的作業也需要盡早完成”

一聽這話,旁邊的父親也沒有表態說些什麽,直接把女兒從旋轉木馬上抱下來,然後打算到停車場開車載大家回去

一看到好不容易團聚的時間就這樣匆匆而過,女孩趕緊承諾說:“我一定會把作業完成的,再多玩一會兒好不好”

媽媽沒有理會,直接拉著女孩上車離開

看著孩子一步三回頭、還戀戀不舍的模樣,我不知道用什麽樣的心情來形容她身上的悲傷

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女孩兒沒有在遊樂場玩得盡興

但根本原因,其實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媽媽沒有關心她玩得開不開心,爸爸也沒有回應她眼底流露的不舍、還有無助

而生活在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呢,他們內心往往是特別脆弱的,也常常過著他人難以理解的生活

曾經北漂的一段時間,和房東阿姨聊天時,她跟我不止一次抱怨樓上的一對小情侶

聽說,他們就是屬于典型的月光族,每個月發的工資根本不夠花,還養了兩只小貓

有好幾次還因爲拖欠房租跟房東阿姨求情,求情的理由呢,無非是家裏養著兩只小貓每個月開銷很大,希望房租可以拖欠到月底發工資再給

面對這個理由,阿姨很不能理解,她勸小兩口說:“你們自己生活都那麽拮據,幹嘛還要養兩只貓呀,這不是純屬給自己找事嗎”

結果,女生開口解釋說:“因爲小貓24小時都在家裏等著我們,我們一回家就能看到它們,心裏都是滿滿的安全感”

我不知道這個女生以前經曆了什麽,但內心如此缺乏安全感的,肯定和兒時的成長經曆有關

特別是從小生活在忽略環境下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通常都有一個明顯的坑洞:患得患失、自卑迷茫、還有無助害怕

所以,愛孩子就要從內心開始養護,並不是給予物質上的吃飽穿暖就行了

平時也要盡可能地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麽想的”、“需要爸爸媽媽做些什麽”,讓孩子在表達、分享中拉進親子交談,這也是愛孩子的一種守護方式

那麽,關于能影響親子關系的一些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2 阅读:1606

蘭媽談育兒

簡介:專注于育兒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