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有些孩子抵觸和父母相處?看完過來人的分享,我好像明白了

蘭媽談育兒 2024-06-23 21:11:34

文/蘭媽談育兒

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好的關系是什麽?蘭媽認爲,用“親密而獨立”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昨天下班回家,碰到了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寒暄幾句才知道,曾經貌美如花的芊芊少女,如今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

大女兒11歲,讀四年級

二兒子6歲,讀一年級

小女兒2歲,正在調皮好動的年紀

三個孩子的養育,讓她每天幾乎是沒有一點空閑時間

可比起身體上的勞累,最讓她感到崩潰的是大女兒、和二兒子都變得有些叛逆,平時除了不愛說話之外,甚至還有些抵觸跟她相處

平時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也是趕緊鑽進房間,房門貼著“閑人勿擾”的字條,房內也做好了反鎖的防打擾准備

看著被自己的兩個孩子如此抵觸,作爲媽媽,她的內心是委屈、也是無助的

最讓她感到不能理解的,也是爲什麽孩子小時候跟你親密無間,長大後就變得冷漠疏遠,甚至開始抵觸講話了呢

聽到朋友如此說,我明白這定然是平時的相處方式出了問題

後來,又把這件事當成育兒話題發到網上邀請更多人探討時,精華評論也紛紛讓人動容

特別是以下幾種“過來人”的分享:

•小時候受了欺負,經常會被老媽責備“沒出息”,唯一一次說“受了委屈一定要說出來”,我傻啦吧唧相信了,可話還沒有說完又被罵了

•我就特別抵觸跟我爸媽相處,平時在外面住著,好不容易回家相處想跟他們坐在一起聊聊天,可人家就是不停地挑我毛病,裙子太短了、指甲花裏胡哨、眉毛還畫得那麽細…

•我最討厭我媽的地方,就是她太掃興、強勢了,我現在都四十歲的人,還張口閉口總說我不會辦事、不會說話,孩子教育不好、家裏衛生搞不好、就連飯也做得沒什麽味道,我難道就不要自尊心嗎

•我媽以前就是一個唠叨大王,雖然現在已經改了很多,但對她的抵觸就是控制不了,每次一聽到她說話就莫名煩躁、還忍不住要發脾氣,我也不想那樣,我也很痛苦,有時候真的好羨慕那些可以坐下來和父母好好說話的關系

確實,每一段抵觸的關系背後都承載著痛苦,而痛苦也是因爲在乎才會糾結、情緒不穩

如果你跟自己的爸媽一溝通就感到莫名的怒火和煩躁,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並不是自己的脾氣有多麽差,對父母有多討厭,大多數情況都是小時候沒有得到認可和尊重

如果兒時的成長經曆,總是被挑剔貶低、甚至經常打罵,那所對應的感受就是委屈憤怒

當這些情緒積壓得太多難以消化時就很容易産生內耗,一邊控制不住情緒對父母發火,另一邊又覺得小題大做地心生愧疚

很明顯,這種情緒內耗想要破解並沒有那麽簡單,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自卑、敏感,還有缺乏的安全感,那都是需要用一生去慢慢治愈

不想孩子將來陷入這樣的糾結、痛苦,那唯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現在好好愛孩子

特別是以下幾種溝通方式,對孩子的情緒穩定真的太重要:

01

適時閉嘴

給嘴巴上一個拉鏈

哲學界詩人紀伯倫曾說過:“孩子由你而來,卻不屬于你,他們是個獨立的個體”

確實如此,我們可以給予孩子很多很多的愛,但這些或許並不是孩子想要的

就像是弓與箭一樣,父母是弓,孩子就是那弦上即將發出的生命之箭

你想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那只有用盡力量把孩子這支箭發出去

還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規劃,這才是擁有穩定情緒的標配

而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適時閉嘴、給自己的嘴巴上一個拉鏈

表姐的大姑姐是一個任教多年的優秀教師,在教育方面也有著獨特而有用的見解

有次,表姐跟她上初中的女兒再次吵得不可開交,孩子還嚷嚷著“以後再也不回這個家了”

表姐跟她姑姐求助,姑姐告訴她:“現在什麽都不要做,只需要好好陪著孩子就行了”

雖然表姐不相信“陪著孩子”就能讓關系變好,但她還是決定試一試

第一、第二天,母女倆就是在沉默中度過

到了第三、第四天,孩子就慢慢主動搭話了

問問今天煮的是什麽飯,她想吃什麽,還主動跟父母分享很多學校的新鮮事

這就是所謂的以靜制動

當孩子心情煩悶的時候,給予沉默的空間,這比起喋喋不休的語言關切更有說服力,沉默下的空間可以更好地接納變化,也能幫孩子安頓好內心沖突

當孩子慢慢變得平靜、心裏一順,那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包括情感表達都會跟著一起親密互動起來

02

轉變話題

說孩子感興趣的話

有一個單親媽媽,她的女兒就讓人特別頭疼

孩子對所有人都能禮貌客氣,唯獨對她這個媽媽脾氣暴躁

一說話就讓閉嘴,一見面就沒給好臉色,媽媽也經常吐槽說“我這哪裏是養女兒?根本就是養了一個白眼狼啊”

中考那年,剛從學校出來,就任性地對媽媽說:“我不要讀高中,我要去上班,我要跟同學一起到飯店當服務員”

這句話給媽媽氣得不行,她明白,這肯定是知道中考分數不理想,事先給自己找一個不讀書的理由

果然,中考成績下來後,連上一個普通高中的資格都沒有

媽媽吐槽幾句,然後無奈地說:

“那只能去上職高了,就你這點能耐,到社會上連飯都吃不上”

結果,女兒說什麽都不聽,非要去飯店刷盤子

媽媽沒辦法,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到飯店當顧客吃飯,直到等著女兒下班才一起回家

那個時候,她一直以爲女兒就是故意折磨她,等到後來不經意間吐露心聲才明白

孩子這樣做,其實就是爲了氣一氣她的媽媽

原因嘛,就是因爲媽媽的控制欲太強,什麽事都必須要服從的約束,就像是拴在身上的鏈子,奮力爭奪也不過是爲了獲取自由

而媽媽所謂的說教、好心建議,更是直接成爲被孩子抵觸的導火索

這個時候想要跟孩子緩和關系,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轉變話題,孩子真正想聽的話也莫過于自己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比如,孩子逃課玩遊戲,那就跟孩子聊聊自己、或者身邊人兒時逃課的經曆

先和孩子建立共同話題,當孩子把你當成“自己人”後,自然就會主動分享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親子關系也會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變化

這就是著名的“自己人效應”

只有先成爲“自己人”,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03

紙條約束

唠叨前先看看紙條

著名的野馬效應告訴我們:

野馬的死亡並不是因爲蝙蝠吸食的血量過多,而是野馬無法抑制蝙蝠吸附在腿上的暴怒

當野馬無論如何狂奔都甩不掉吸血蝙蝠時,憤怒就會越來越明顯,直到在狂奔中筋疲力盡而亡

其實,親子關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若仔細想想

很多時候能讓我們喋喋不休、抱怨連連的,或許並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而是我們那無法抑制的情緒

包括很多“不得不說”的唠叨話也是一樣,或許根本就不是孩子壞毛病太多,而是我們要求和控制欲

有個從小到大都是學霸的朋友,如今是某公司設計師,月薪好幾萬,租房還有公司補貼

在工作能力和收入方面,可謂是普通家庭裏的天花板

用老家人的話來說就是:“這孩子出息了,他的父母以後就等著享清福吧”

可現實情況卻是,這個朋友特別排斥回家,甯願跟外面撿回來的流浪貓生活在一起,也不願意回家聽父母的唠叨

論起原因,朋友給出的理由是父母一直瞧不起他

哪怕是現在擁有著比別人高很多的月薪工作,也總是能挑出刺,然後再拿出來不停地打擊、摩擦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欲,對應的情緒控制不住時就會習慣性地唠叨抱怨

而最後的結果無非是引起孩子的反感,還會影響自我體驗,哪怕是他們已經很優秀了,依然因爲父母的打壓而自卑、不信任自己

所以,父母要拿出紙條約束精神了,掌控孩子不如把約束力指向自己的情緒

看過景甜飾演的司藤就知道了,女王大人角色慣了的司藤,突遇被要求卸妝、摘掉首飾時的憤怒,她手心裏的“忍”就起到了大作用

我們孩子溝通也需要如此,寫一張紙條或者便利貼放在明顯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別發脾氣”、“多忍一忍”

等這波情緒穩定下來,再去和孩子溝通,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根本就沒有那麽差,只不過是糟糕情緒、和太強控制欲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04

用心傾聽

及時用“嗯”、“繼續說”回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爲什麽我們的孩子會如此抵觸跟我們溝通,到底是生性冷漠、還是討厭父母

這個問題,蘭媽也曾被一位朋友問過

我給出的答案是:“抵觸的原因不是冷漠、也不是討厭父母,而是過不了心裏那道坎的逃避”

怎麽說呢,經過被父母潑涼水、打擊的朋友大概都能明白,當你因爲某件事被懲罰、或者被放棄時,那種由心而生的恐懼、和自我否決,不是幾句話就能改變的

不小心打碎了暖壺,被念叨一整個夏天,直到父親因爲工作忙才淡忘這件事

考試沒及格,也被念叨了一個又一個學期,即便已經很努力,也永遠看不到你的努力

如果想要解釋一些什麽,那永遠不會有說完整話的機會,總是被打斷不說,還被父親態度強勢地說:“你必須要聽我的”

後來,知道掙紮無用,也就懶得講話了,沉默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在逃避被強勢的父親所重傷

也正是有著如此經曆,媽媽在自己孩子的養育方面特別注重于傾聽

不管孩子想要表達什麽,我都會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在溝通的過程中,還要盡可能地做到面部表情的互動

比如,孩子說一兩句話時點點頭、微笑、思考,然後再用“嗯”、“你繼續說”等回應,讓孩子感受到她的話是在被認真對待

這種及時回應的溝通態度,能有效改善親子關系,也能讓彼此之間的親密得到更好提升

那麽,關于孩子爲什麽會抵觸跟父母相處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1 阅读:99

蘭媽談育兒

簡介:專注于育兒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