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將二代”李繼和:勳業不如父兄,性格即命運?

文石齋主聊文化 2024-06-25 09:02:39

遠觀近鑒宋朝人•94•“將二代”李繼和:勳業不如父兄,性格即命運?

宋朝武將世家

李繼和(963-1008),字周叔,李處耘次子,李繼隆之弟。《宋史·李處耘傳》後有附傳。

附傳記,繼和少年時因父親的“恩蔭”,做了皇帝的侍衛“供奉官”,經三次升遷,任品級爲“同六品”的“洛苑使”。

自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繼和的哥哥李繼隆常在邊疆任職,繼和跟隨哥哥征戰,兩兄弟極其友愛,繼隆每每讓繼和到朝廷、面見皇帝彙報作戰事宜。

宋真宗鹹平元年(998),繼隆被解除西北邊疆軍事統帥的職務,親手抄錄了唐代名將、評書《隋唐演義》中“軍師”徐茂公的原型李勣給後人的“遺戒”,交給繼和,囑咐繼和:“維護家門不敗,就指望你了!”

繼隆在西北與西夏作戰時,曾請求修建“鎮戎軍”軍城(今甯夏固原),朝廷猶豫不決。繼和奉哥哥之命回京,當面向宋太宗奏報:“平涼舊地(今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泾河上遊,爲陝甘甯交彙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甯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山川阻險,能向四旁伸出,控扼少數族部落,是中華‘襟帶’,還是建城爲便。”終于說動宋太宗,獲准建城。

後來鎮戎軍被西夏奪去。宋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繼和再次建言,重新修築鎮戎軍軍城,朝廷同意了繼和的意見,並任命繼和爲鎮戎軍知軍,兼原(治今甯夏固原市原州區)、渭(治今甘肅平涼)、儀(治今甘肅華亭)等三州管理治安的“都巡檢使”。新的鎮戎軍城建成後,朝廷加升繼和的官職爲遙領平州(治今河北盧龍)刺史。

繼和又建議,招募貧民及弓箭手,墾田積糧,又屢次請求增加兵力,朝議未予批准。但宋真宗說:“如果有了戰事,當地軍事統帥不向鎮戎軍增兵,則鎮戎軍就會不得救援,遭受失敗。”因此,任命繼和兼任泾(治今甘肅泾川)、原、儀、渭等四州駐軍統帥,以統一指揮四州駐軍和鎮戎軍兵力。

當時黨項族首領李繼遷還沒有平定,朝廷派張齊賢、梁颢經略西北,向繼和咨詢邊疆之事。繼和條分縷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當地的地理、民情、軍事要地、交通路線、糧草積儲、對黨項、吐蕃、回鹘等少數族的打擊招納策略等情況,尤其指出鎮戎軍作爲控扼四方的要地,必須堅守;對于守衛邊疆的將士,要給予優厚待遇,作戰有功更要重賞;不能賣鹽給西夏,從經濟上控制、消耗其實力。

鹹平五年(1002),繼和領兵在天麻川(在今陝西靖邊)剿滅黨項族衛埋部落,從此隴山以外各少數族部落都很害怕遭到宋軍的剿殺,主動投附宋朝,請求在要害之處建立聚落、軍寨,爲宋朝守衛邊地。繼和趁勢請求將泾原路(治泾州)駐軍司令部遷駐到鎮戎軍,以壯軍勢;開辟道路,連通環州(治今甘肅環縣)、延州(治今陝西延安),互爲應援。

宋真宗見繼和用心于戰事,很是欣賞。

宋真宗趙恒

後黨項族趁宋軍警備松弛,一夜之間填平宋軍開挖的長壕,越過古長城,直抵鎮戎軍城下。繼和與監軍“都監”史重貴出兵迎戰,西夏軍占據險要之地,一邊突擊攻城,一邊列陣接戰,戰鬥中史重貴受重傷,但宋軍最終擊敗黨項軍,黨項軍敗退,宋軍繳獲大量盔甲、戰馬。

戰後,宋真宗下诏嘉獎,賜予繼和、史重貴等良藥、可做貨幣使用的絹帛和牛羊、酒。

六年,繼和出任並(治今山西太原)、代(治今山西代縣)二州駐軍統帥,在向宋真宗辭行時,繼和提出領兵去巡查邊防線上的駐軍營寨。宋真宗說:“河東地區是邊疆險要之地,駐軍很多,如果敵人入侵,只要截斷敵人的退路就可取勝,不必率領部隊大張旗鼓地巡視。”

景德初年(1004),遼國入侵宋朝,繼和改到北平砦(治今河北順平)任職。

宋真宗親征迎敵,進駐澶淵(今河南濮陽),繼和按宋真宗的指示,與魏能、張凝領兵到趙州(治今河北趙縣),在敵後跟蹤遼軍。

遼國提出議和,遼宋簽訂“澶淵之盟”,戰事平定,繼和回任並、代二州。當時朝廷每每下發诏書,約束邊疆駐軍不能生事,有的诏書中甚至有對生事的人“給予最嚴重處罰”的話,當地官吏不能理解朝廷的深意,對生事的人往往處以死刑。繼和向朝廷反映,朝廷下诏:“從此以後,有重斷、極斷、處斬、決配之類的處罰,一律需經請示朝廷,得到批准才能實施。”

附傳記,繼和精通武藝、作戰,好談謀略,也頗有文化,做事幹練,辦事能力很強,但性情剛愎殘忍,管理部下少有恩惠,所部士兵每天頂盔掼甲,就像有敵人來襲,隨時都要投入戰鬥;在檢閱部隊時更突破規定數額,多打不能令他滿意的士兵軍棍,士兵很怨恨他。

而宋真宗很袒護他的這位舅舅,多次表彰繼和,以提高他在軍中的威信。

繼和曾建言:“禁軍保捷軍新到駐地,出現很多逃兵,請朝廷一方面給予優厚軍饷,穩定軍心,一方面如再有逃兵,嚴格按軍法處治。”按舊有的制度,凡是朝廷給予軍中將士賞賜,即使是因爲統軍將領的請求,也要以皇帝下達特別诏書的形式發給。但宋真宗因爲繼和治軍嚴厲苛刻,想讓將士們感激繼和爲他們求得恩惠,特意指示起草诏書之人,將繼和爲將士求賞的話寫進诏書,並增加了賞賜錢物的數額,但也指出,“根據所犯情節輕重定罪處罰,軍規有明確條款”,駁回了繼和從重處罰逃兵的請求。

後來終因邊防之地,需凝聚人心,擔心將士們不能擁戴繼和,爲他所用,將繼和調回朝中。繼和上路後,軍中將士還在害怕他再回來任職。

而繼和對官職的升遷,倒並不太在意,他的哥哥李繼隆去世的時候,就以因哥哥在“遺奏”替他請求而得官爲恥,推辭了朝廷的“恩賞”。很久以後,他的官職才升爲“西上閤門使”,不久升任禁軍殿前司職掌軍法的副長官“都虞候”、遙領端州(治今廣東肇慶市端州區)防禦使。

大中祥符元年(1008),繼和去世,享年四十六歲。宋真宗下诏,贈予他鎮國軍(治華州,今陝西華縣)節度使榮譽職銜,派各位親王率領宗室親屬,穿著白衣到繼和家中吊祭。繼和的兩個兒子早逝,宋真宗又因爲他家族大,侄子們都年幼,指示從自己的近侍中選派人員操持他的家事。

相對于父親和哥哥,繼和的功業不是太大,聲名亦不顯赫,《宋史》傳後之“論”對他未置一詞,其他的史料也未見對他的評價。

我覺得,繼和的功業不足,與他性格殘忍嚴苛或有關系。沙場征戰,喋血冒死,上下同心,生死相依,是取勝的重要基礎,一個與部下離心離德的將領,上級怎麽能放心讓他去領兵打仗、打大仗硬仗,又怎麽能建立大的功業?

擴展開來想,不僅是打仗,做其他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

奠定西夏基礎的黨項族首領——李繼遷

0 阅读:0

文石齋主聊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