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李筠之敗如同目睹其事,確有用兵謀略:忠孝兩全吳廷祚

文石齋主聊文化 2024-06-12 16:20:06

遠觀近鑒宋朝人•84•預見李筠之敗如同目睹其事,確有用兵謀略:忠孝兩全吳廷祚

吳廷祚(918-971),字慶元,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十六》有傳。民國年間,《吳廷祚墓志銘》在洛陽出土,對《宋史》所記有所補足。

《墓志銘》記,廷祚出生當夜,天空中傳來金戈鐵馬的聲音和軍隊作戰的景象,聽見、看見的人都很驚懼害怕。

廷祚幾歲時,他的母親把這樁奇事告訴了他,以此激勵他說:你長大後會位列公侯,全家的富貴就指望你了。

廷祚聽後,對自己有了很高的期望,平日對自己的要求也很嚴格,以“忠孝”做爲座右銘,立志建功立業,對父母有曾子、顔子的孝心孝行,交友非忠義正直之人不交,讀了很多書。

廷祚成年,後來的後周太祖郭威正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做河東h節度使,聽說了廷祚的名聲,想招用他,廷祚投奔到郭威帳下。

在郭威處,廷祚對上級很有禮貌,做事很有才能,處理各種事務都很恰當,從沒有耽誤郭威命令的執行,郭威經常告誡廷祚的同僚,做事要以廷祚爲“標准”。

郭威建立後周,授予廷祚“莊宅副使”職銜,不到二年,升“內軍器庫使”,不久,又升由皇帝直接領導的特務機構“皇城司”長官“皇城使”。

顯德初年(954),廷祚升正二品的“金紫光祿大夫”。當年正月,郭威去世,廷祚成爲“顧命大臣”,升任“宣徽北院使”,改宣“徽南院使”,不久任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長官“樞密使”。

《宋史》本傳則記,廷祚少年時代讀了不少書,長大後投奔郭威,當了郭威的親隨校尉。郭威建立後周,任命他爲“莊宅副使”,升內軍器庫使,實任懷州(治今河南泌陽)知州,後回京任皇城使。

其時恰好天平軍(治郓州,今山東東平)節度使符彥卿改任天雄軍(治大名,今河北大名)節度使,廷祚到天平軍節度使治所郓州任代理知州。

郭威去世,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升廷祚官職爲宣徽北院使。

當年四月,周世宗征伐趁後周老皇帝去世、新皇繼位、政局不穩攻伐後周的北漢,廷祚出任“北面巡檢使”,回軍後代理澶州(治今河南濮陽)知州,後回京,升官職爲“右監門衛大將軍”,不久,以宣徽南院使職銜出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陽)知府、西京留守。

廷祚到任洛陽,恰逢汴河決口,朝廷指示廷祚率領數萬壯丁堵塞缺口,一並增築從京城汴梁到臨淮(今江蘇泗洪縣臨淮鎮)的堤防,廷祚用幾十天時間完成工程。

六年(959),周世宗北征契丹,行前任命廷祚爲“權東京留守”,守衛京師。

期間,黃河在原武縣(今河南原陽)決口,朝廷又派廷祚征發鄰縣二萬名壯丁堵塞,也很快完成任務。

五月,周世宗因病回師,升廷祚官職爲左骁衛上將軍、檢校太傅,實任樞密使。

周世宗去世,後周恭帝繼位,升廷祚官職爲“檢校太尉”。

後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

但《墓志銘》對廷祚入宋以後的事迹記得很少,只是記了他在宋太祖建國的第一年即建隆元年(960),得任同中書門下二品、持節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諸軍事、秦州刺史、雄武軍(治秦州)節度使、秦成(治今甘肅成縣)階(治今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等州觀察使、處置押藩落使,第二年出任京兆尹(治京兆,今陝西西安)、永興軍(治京兆)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等使等職務,以及先後于乾德二年、開寶四年(971)入朝朝觐宋太祖之事。

《宋史》本傳對廷祚入宋後的事迹則記得較爲詳盡。本傳記,宋初,加升廷祚官職爲“同中書門下二品”,仍實任樞密使。“同中書門下二品”本應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廷祚的父親名爲“吳璋”,爲了避諱,朝廷特意改了給他的職銜的名稱。廷祚成爲具有“使相”榮譽和地位的最高級官員。

宋朝剛一建立,駐守潞州(治今山西長治)的昭義軍(治潞州)節度使李筠不服,于建隆元年四月舉兵叛亂,廷祚上奏宋太祖:“潞州高峻險要,又有太行山與內地相阻隔,不容易攻破。但李筠一向勇猛輕敵,若朝廷疾速進軍征討,他一定會離開潞州邀擊我軍,那樣他就像野獸離開山林、魚兒跳出水,很容易擒拿”,建議宋太祖今早出兵。

廷祚的建議堅定了宋太祖征討李筠的決心,在率軍親征李筠之前,宋太祖任命廷祚爲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

李筠得知宋太祖來征,果然如廷祚預料的一樣,離開潞州領兵來戰,在澤州(治今山西晉城)戰敗。

九月,鎮守揚州(治今江蘇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呼應李筠起事,宋太祖轉戰揚州,仍命廷祚留守東京。

兩年之後的建隆三年夏天,宋太祖對廷祚說:“你任樞密使執掌軍政多年,非常勞累辛苦,還是出外擔任節度使,休息一下吧!我擔心明天任命書下達,你可能猜疑爲何突然讓你離開我的身邊,所以提前跟你說一聲。”

第二天,朝廷宣布廷祚出任雄武軍節度使。雄武軍節度使的治所在秦州,秦州夕陽鎮西北是古代伏羌縣所在的廣闊濕地,生有很多木材,前任知州高防在任的時候,曾建議朝廷設置“采造務”即伐木管理所,調集部隊輪番采伐木材供應京城使用。但開始采伐後,吐蕃(《宋史》記爲西夏,誤)一部落首領尚波于率衆搶奪,殺傷很多宋朝士兵,高防也抓獲很多尚波于的部民,並向朝廷做了彙報。廷祚建議朝廷赦免尚波于及其部民,穩定邊疆,取得了朝廷的同意,允准廷祚帶著寬赦尚波于及其部民的文件上任。

北宋立國之初,仍沿五代後周疆界,西部只及渭州(治今甘肅平涼)、秦州、成州、階州一線,秦州則只有中部和東南部歸屬于宋,原伏羌縣和成紀、隴城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占據。

吳廷祚到任之後,釋放了吐蕃被俘人員,撤銷了采造務,赦免攻擊宋軍的吐蕃人,同時與引進使郭永遷率領宋軍驅走進入秦州境界的吐蕃兵,勒令其回歸本部。尚波于既感激廷祚釋放被俘人員,又懾于宋軍威力,將渭河以南的古伏羌之地奉獻給宋朝。

同年,宋在伏羌設軍寨,派軍駐守,古伏羌縣地成爲唐宣宗、懿宗大中年間(847-859)之後隴右第一次正式歸屬中原朝廷的地方。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廷祚回京朝見宋太祖,朝廷改任他爲永興軍節度使。

開寶四年(971)二月十六日,宋太祖的生日、“長春節”,廷祚再次回京,爲宋太祖賀壽。

但回京不久,廷祚就生了病,宋太祖親自到廷祚家中看望,並在探問病情後讓醫生用艾草熱灸廷祚的腹部,還讓親隨宦官王繼恩留下監督治療。但廷祚病勢沉重,不久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本傳最後記,廷祚謹慎厚重,寡言少語,極有孝心,他的母親去世,曾一連多天水米不進;好學,家有藏書數萬卷;治家嚴肅,很有規矩;崇奉佛教。

《墓志銘》最後記,廷祚在秦州、京兆(西安)任職期間,曾遇糧食歉收之年,廷祚撫恤慰問受困百姓,傳授種植技術,關中地區連年豐收,百姓得其恩惠,成爲朝野美談;廷祚崇尚仁慈,心念專一堅定,一心學文興武,通達佛學,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玩樂愛好;接待地位低微的人士,也保持禮數,面對一國之君,則沒有一點拘謹。

《宋史》傳後之“論”說,廷祚預見李筠之敗,如同目睹其事,確實有用兵謀略。

《墓志銘》之“銘”說,廷祚內外籌畫,皇帝聽得入心,不覺湊近他以便聽得清楚,深入理解;體念百姓疾苦,使饑苦百姓得到休養;深通道家之理,把生死壽夭看得很透,品德高尚,忠孝兩全。

我覺得,盡管因爲是“私文”,《墓志銘》對廷祚的贊譽不免誇大,但比之廷祚一生行迹,還是較《宋史》更全面、准確。

宋太祖趙匡胤

0 阅读:2

文石齋主聊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