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報應及冥府判詞

志怪細細談 2024-05-07 16:37:30

《幽怪詩譚》中講,某人遇到一個冤死的婦人,此婦人給他講地府見聞。她說,惡人在地府都會受到報應,受盡萬般苦楚,然後轉世爲畜類。她背誦了幾段冥府的判詞。

一僧持身不謹,貪昧邪淫,轉世爲牛,判詞曰:昔日修行志不堅,于今頭角勢昂然。他年隴上春耕足,芳草郊原自在眠。

一道士嗜酒色謀詭行,罰做一馬,判詞曰:前世不曾結善緣,今爲畜類有誰憐,他時穩步長安道,末讓王孫痛著鞭。

一人損人利己致富,轉世成豬,判詞曰:損人肥己肆猖狂,飲酒食羊太不良。今日好爲羸豕去,曲欄深處飽糟糠。

一訟師兩頭敲詐被罰做羊:平生刀筆冠文房,利己害人念不藏。今做柔毛塵世內,剝皮烹肉萬人嘗。

一婦人凶悍不孝公婆轉世爲母雞:不循婦道不修身,擅奪夫權惡六親,今做母雞須自省,促茲切莫再司晨。

一醫生學藝不精,貪圖利益胡亂開方投藥,致死人命,被罰做驢:岐黃心法不深求,好利貪財用詐謀,今日批毛成異類,巴陵春雪恣遨遊。

一小吏欺下瞞上,剝削小民,貪汙公糧,被罰做鼠:踢斛淋尖肆意求,官糧克減作私謀,如今變作虛耗去,百萬倉中末妄偷。

(以上判詞詩較通俗,平平無奇,但是在網上查不到,應該是作者的原創。下面就講幾個關于受報應變驢、變牛、變犬、變羊的故事。)

唐朝時,邊境發生戰事,秦州有個姓劉的官吏,負責當地的征兵工作。百姓甲某妻子的頭發黑長有光澤,全鄉人都知道,她自己也深以爲傲,視若珍寶。劉某想要她的頭發,就對某甲說:“把你妻子的頭發剪下送我,就免去你的兵役。”

某甲把這件事告訴妻子,妻子說:“頭發剪了還會再生,人如果故去就永別了。郎君若征戰不返,我要這頭發還有什麽用?”遂忍痛斷發。劉某收了頭發後,竟照常派了兵役,某甲死于戰場。

某甲妻子日夜嚎哭祈禱,對著蒼天跪拜投訴。不久,劉某也死了。又過了不久,某甲家的驢子生下一頭小驢,右肋上有字:劉某某。

這件事傳揚開後,郡守想確認這件事,就把驢子和劉某家人都召集到大堂上。劉某兒子想否決這件事,說道:“我父親生前喜歡吃肉喝酒,如果此驢能喝酒吃肉,就是我父親。”酒肉端來,驢子又吃又喝,之後長鳴幾聲,落下淚來。

劉某兒子無奈,准備出重金贖回。某甲妻子不同意,她把驢牽回家後每日鞭打。後來戰亂蔓延到秦州,不知道那頭驢怎麽樣了。

故事出自《太平廣記》,不知道劉某要頭發做什麽,原文裏沒說原因。

唐朝時,信州貴溪縣有個姓安的人,起初很窮,向朋友郭某借了六萬錢做生意。因爲是朋友的緣故,未立字據。

幾年過去,安某已經富裕,仍不提還錢的事。郭某忍不住討要,安某卻矢口否認。在父老鄉親面前,郭某跪地對天祈禱:“安某忘恩負義、借錢不還,死後變成牛來償還我吧!”安某無奈,也跪地發誓:“我如果欠了郭某的錢,願意變牛償還!”

不到一個月,安某死去。又過了幾個月,郭某家的母牛生了一頭黃色小牤牛,左肋有幾撮黑毛,形成安某某三個字,清晰且顯目。

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安家很以爲恥,出重金購買,郭某不允。安家又安排人拿著棍子來搶,郭家也召集親友守禦,沒讓對方得逞。《太平廣記》

萬年縣有個姓謝的婦人,嫁給了本鄉開酒鋪的袁姓人家,于永徽末年(唐)亡故。第三年八月,她給女兒托夢說:“我活著時賣酒,給的份量不足,還胡亂加價。坐罪被罰做牛,如今在法界寺耕地,非常辛苦。”

女兒醒來很悲傷,去法界寺打聽,果然新買一牛,正在城南耕地。見到謝氏女兒,牛流著淚舔她的臉頰手掌。女兒把牛贖回去餵養,經常有富貴人家的婦人來看稀奇,並施舍。《冥報記》

某縣令下鄉巡查,夜宿某押司鄉下的私宅,押司准備殺羊招待。夜裏,縣令夢到一白衣婦人乞求救命。反複多次,直到下半夜。

最後一次婦人說:“來不及了,已經被殺,告訴您前因後果。我本是押司妻子,因嫉妒打死了懷孕的小妾,又藏起金钗,言稱小妾偷盜。因此轉世爲羊,受這一刀之苦。告訴我夫君,金钗在廂房的箱子下面,請他不要不要吃我的肉,再做道場超度。”

縣令起床,果然看到押司殺了一只羊。他對押司講了自己的夢,大家一起尋找,找到了金钗。押司痛哭流涕,把羊埋掉。《報應錄》

京城西面市場有個姓王的人。母親去世一年後,他家出生了一條黃色的小狗。有一天,小狗兒偷吃東西,被王某妻子敲擊了幾下。

小狗兒忽然口吐人言:“我是你婆婆呀,媳婦用棍子打婆婆太不應該。”兒媳大吃一驚,小狗兒又說:“我對待家人太嚴酷,因此被罰做犬。今日被兒媳撲打,沒有面目留在家裏了。”說完跑出門去。

王某聽說後,趕快出門找到,抱回家來。小狗從此不再說話,但是只要有空隙就跑出去。反複多次後,王某在自家店鋪後牆外搭了一個小窩,天天送飯。小狗兒慢慢長大,兩年後不知所蹤。

故事也出自《太平廣記》,時代背景也是唐朝。前面的判詞中,有兒媳不孝變母雞的,這個故事裏是婆婆嚴酷轉世成狗。古人還是比較客觀的,善惡不能用國籍、民族、職業,以及所處的地位來劃分。

1 阅读:198

志怪細細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