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藝術”冤枉千年的賢臣良將:潘美

文石齋主聊文化 2024-07-01 11:58:57

遠觀近鑒宋朝人•99•被“藝術”冤枉千年的賢臣良將:潘美

潘美

發端于隋唐、興盛于宋,據史傳加以敷衍的“說話”(宋朝亦稱“平話”),是一種口頭表演技藝、中國白話通俗小說的源頭,主要內容爲“講說故事”,到南宋時,已經有“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種曲藝表演形式。

其中的“講史”,以及由之發展而成的演義、評書、後世一些引用“說話”、演義中的故事鋪演的戲劇、鼓詞,有一個很不好的傳統,就是借用真實的曆史事件,以曆史人物的真名實姓,或憑空編造,臆想虛構,或張冠李戴,“穿越”時空,捏合湊趣,“藝術”地“創造”出一些本不存在于所“說”的曆史事件中、曆史人物身上的情節、故事,使真實曆史、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優秀、精華部分失真,也歪曲了很多曆史人物,制造了很多冤案,卻因打著“講史”的旗號,使一般大衆相信其所“說”就是真實的曆史,對真實曆史的了解、理解反而因之隔膜、膚淺, 往重了說,甚至可稱糟毀曆史,誤人誤國。

比如流布廣泛、影響巨大的“楊家將”故事中對“潘仁美”(或虛構成潘洪,字仁美)這一以宋代人物潘美爲原型的反面人物的描繪,就近乎完全失真且“汙名化”,千年之下,令人歎憾。

潘美(925-991),字仲詢,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十七》有傳。

本傳記,潘美出身軍人世家,他的父親潘璘在五代時期曾任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駐軍的低級軍官“軍校”。

潘美年輕時灑脫卓異,在常山府衙任負責接待事務的“典谒”,其時潘美曾對同鄉王密說:“後漢要亡了,朝中凶臣肆虐,四海有改朝換代的征兆。大丈夫不趁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無爲,和草木萬物一樣籍籍無名地春生秋死,是一種羞恥啊!”

不久,漢果然被後周取代,後來的後周世宗柴榮任“開封府尹”,潘美離開常山,投奔世宗,做了世宗的親近侍從。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做了皇帝,史稱“周世宗”,任命潘美爲“供奉官”。

當年二月,周世宗親征北漢,取得“高平之戰”的勝利,從征的潘美因功升任“西上閤門副使”。後潘美離京,以“引進使”官職出任陝州(治今河南三門峽)駐軍監軍。

其後,周世宗計劃出兵今甘肅、四川地區,提前任命潘美爲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駐軍監軍,籌劃西部邊區事務。

在潘美受到周世宗信任、重用的同時,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也逐漸成爲後周軍隊高級將領、禁軍“殿前司”統帥“殿前都點檢”,宋太祖對潘美很是親厚。

顯德七年(960)正月,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接受後周恭帝的“禅讓”,指派潘美去見後周各位宰相,讓他們起草诏書,通知朝廷內外、天下州縣。

宋·王鞏撰《隨手雜錄》又記,宋太祖做了皇帝,第一次進入後宮的時候,看到有宮女抱著一個小孩,問道:“這孩子是誰?”

宮女回答:“是先皇(周世宗)的兒子。”

當時宋太祖留用的後周宰相範質、親信謀士趙普和潘美等將領陪同宋太祖進宮,宋太祖問趙普等人怎麽處置這孩子,趙普等人說:“殺了他”,只有與另一位將領走在後邊的潘美不吭聲。

宋太祖再問潘美,潘美猶豫著不敢回答。

宋太祖恍然,說:“奪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心。”

潘美立即接話:“臣與陛下都曾是世宗的臣子,我如果勸陛下殺這小孩,是對不起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一定會懷疑我對陛下的忠誠。”

宋太祖說:“那就把他送給你,讓他做你的侄子吧!”

潘美把孩子抱回了家,給孩子起名“潘惟吉”。宋太祖後來再沒問過這孩子的事,潘美也從未說過。

宋•盧本心撰《宋越國公傳》則記,宋太祖進入皇宮,宮人抱著兩個小孩前來參拜,宋太祖詢問得知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

宋太祖回頭對部將說:“還留著幹什麽?”

左右將兩個孩子提走,潘美在宋太祖身後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說話。

宋太祖說:“你認爲不可嗎?”

潘美回答:“臣怎麽敢認爲不可,但是這從道理上說不妥啊。”

宋太祖聽後,立刻命令將孩子追回,以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潘美將這個孩子收養爲子,宋太祖此後也不再過問。

《宋史》本傳記,陝州駐軍主將袁彥凶暴強悍,信任小人,喜歡殺人又貪財,在宋朝建立之初,修整武器铠甲,似乎意欲有所行動。

宋太祖擔心袁彥叛亂,這才派潘美到陝州任監軍,以設法對付袁彥。

潘美單人獨騎赴任,勸袁彥說:天命已經歸于宋朝,還是甘心歸附、做好臣子應做的事爲好。

袁彥被打動,進京朝見宋太祖。

宋太祖高興地說:“潘美不殺袁彥,還能讓他來朝拜,完成了我的心願了。”

解決了袁彥問題不久,駐守揚州(治今江蘇揚州)的原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外甥、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叛亂,宋太祖親征,任命大將石守信爲招討使,潘美爲監軍“行營都監”,做石守信的副手。

李重進之亂平定,潘美因功升官職爲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團練使,宋太祖回朝,留下潘美任揚州巡檢使,負責管理當地的維護穩定。

而在前不久剛剛被宋朝收服的湖南地區,忠于原地方政權的軍將汪端發起叛亂,也剛剛平定,當地人心未甯,宋太祖又改任潘美爲潭州(治今湖南長沙)防禦使,以鎮撫新區。

潘美到任潭州後,占據嶺南地區的“南漢”皇帝劉鋹幾次派兵侵犯桂陽(今湖南桂陽)、江華(今湖南江華)兩地,潘美都將其擊退;居住在山間的少數族人自唐朝以來不時侵略漢人居住區,成爲漢人的嚴重禍患,潘美深挖其巢穴,殺俘很多少數族人,對余下的則加以慰撫,這些少數族部落終于安定下來。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潘美又跟隨兵馬都監丁德裕等率軍攻克郴州(今湖南郴州)。

開寶三年(970)七月,宋朝征伐占據兩廣地區的割據政權“南漢”,任命潘美爲主帥、“行營諸軍都部署”,尹崇珂爲副。

潘美率軍首先攻克富川(今廣西富川),南漢萬余軍兵來援,兩軍遭遇,宋軍大勝,進克賀州(治今廣西賀州)。

十月,又連克昭(治今廣西平樂縣古城)、桂(治今廣西桂林)、連(治今廣西連州)三州,西江諸州紛紛投降。潘美因功改任“南面都部署”,挺進韶州(治今廣東韶關)。

韶關是南漢的北部重鎮,也是都城興王府(今廣東廣州)北面最重要的門戶。南漢都統李承渥領兵十余萬,在韶州城附近的蓮花峰山下列陣迎戰宋軍。

李承渥在戰陣前方布置了突擊力強大的戰象,但潘美指揮宋軍使用強弩勁弓發射“火箭”,沖散了象陣,大象四散奔逃,沖亂了南漢軍的陣腳,宋軍趁勢猛攻,南漢軍大敗,宋軍斬、俘數萬南漢軍,十二月,韶州陷落。

四年初,潘美率軍先後攻取雄州(治今廣東南雄)、英州(治今廣東英德),南漢國都北面門戶大開。南漢勢窮,國主劉鋹派大臣王珪到潘美營中請求通好,又派左仆射蕭漼、中書舍人卓惟休奉表乞降。潘美向他們傳達了宋太祖的旨意:南漢國主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降,不能降則死,不能死則逃,除了這五項選擇,別無他途,且派宋太祖派在軍中的侍衛“殿直”冉彥衮把蕭漼等人押送回了京城汴梁。

但劉鋹不接受宋太祖提出的條件,派他的弟弟劉保興領兵十五萬,在距廣州一百二十裏的“馬迳”依托山谷溝壑,用竹木修起“柵頭”,用以護衛營地、阻擋宋軍,宋軍則在雙女山上駐紮。

潘美指揮部隊一邊構築壁壘,一邊休整,與將領們計議說:“敵軍用竹木編爲柵欄,如果用火攻,敵軍一定潰亂。”于是分派丁夫幾千人,每人拿著兩個火把,抄小路秘密抵達南漢軍的柵欄前。當夜,萬余火把一齊投向柵欄,其時恰逢刮起大風,火借風勢,烈焰沖天,南漢軍大驚,慌忙出兵迎擊宋軍,潘美揮軍迅速出擊,斬殺數萬南漢軍,南漢軍大敗。得勝後,潘美指揮部隊長驅疾進,直抵廣州城下。

二月,劉鋹焚毀全部庫存物資,做困獸之鬥,後又准備十幾條船,裝滿金珠寶貝,計劃外套。潘美率部猛烈攻城,城破,劉鋹被擒。

潘美將劉鋹押送京城,同時派出騎兵高舉標志作戰得勝的旗幟“露布”,傳遞捷報給朝廷。

朝廷收到捷報當天,即任命潘美與尹崇珂同爲廣州知州兼管理對外貿易的官員“市舶使”。五月,任命潘美爲山南東道(治廣州)節度使,五年,兼任嶺南道(治廣州)轉運使。嶺南土豪周思瓊依托大海聚衆叛亂,潘美將其征滅,嶺南地區終于安定。

八年(975),宋朝廷計劃征伐南唐。九月,派潘美與劉遇等率兵先期趕赴江陵(今湖北荊州)。十月,任命潘美爲升州道(升州,治今江蘇南京)行營都監,與主帥曹彬一同出兵。

潘美率軍進至秦淮河,但渡船沒有備足,進軍受阻。潘美下令:“潘美接受皇帝的诏令,率骁勇敢戰之士數萬人,決心有戰必勝,豈能被此一衣帶水限制而不能前進?”親自帶隊趟水過河,大軍隨後跟進,過河之後與南唐軍作戰,南唐軍大敗,接著率部進至采石矶,搭建浮橋。

浮橋建成,南唐軍乘二十余艘戰艦、敲著戰鼓從下遊逆流而上,進攻宋軍。潘美揮兵奮擊,奪取南唐軍戰艦,生擒鄭賓等七位南唐將領,又攻破其水砦,分派水軍乘戰艦駐守。

一切安排妥當,潘美畫出陣圖,向朝廷報告,宋太祖看了陣圖,派出使者趕往前線,命令潘美迅速轉移水軍陣地,以防南唐軍來襲。

潘美得到宋太祖的诏書,當即命令部隊轉移,南唐軍果然趁夜偷襲,因潘美早有防備,未能得手。

宋軍抵近南唐首府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水、陸軍十萬在城下列陣,潘美率軍進擊,大敗南唐軍。

南唐後主李煜見形勢危急,派大臣徐铉到汴梁,向宋太祖請求停止進攻,宋太祖置之不理,指示前方潘美等諸將督促李煜歸降。

李煜猶豫不決,還趁夜派數千部隊手持火把攻擊宋軍,潘美率領精銳部隊用刀劍等短兵器與之接戰,將其擊敗敵,隨後與曹彬率軍從多個方向晝夜不停地攻打金陵城。

金陵城破,潘美因功升官職爲“宣徽北院使”。

當年秋天,宋太祖親征以太原爲都城的五代最後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北漢,潘美隨宋太祖轉戰西北,作爲大將黨進的副手,率軍在汾河岸邊與北漢軍作戰,擊敗、俘虜很多敵軍。

宋太祖

九年十月,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繼位的第一年即太平興國初年(976),改任潘美爲宣徽南院使。

三年,加升潘美官職爲“開府儀同三司”。

四年(979),宋太宗親征北漢,任命潘美爲北路都招討、太原“行府”知府,率領諸將進軍。攻滅北漢後,宋太宗又率軍東征久已被遼國據有的幽州,任命潘美爲幽州“行府”知府。擔宋軍在幽州城下被遼軍大敗,宋太宗大腿被遼軍射中兩箭,在十幾名衛士的護衛下才脫險。

征幽州失敗,危難之際,宋太宗令潘美兼任三交寨(今山西太原市北古城村)駐軍長官“都部署”,駐守三交寨,守衛北部邊疆。

三交寨西北三百裏有一個叫“固軍”的地方,地勢險阻,是北疆的咽喉要地,當時被遼國占據,潘美派部隊秘密進襲,奪取了“固軍”,並在這裏囤積糧草、派軍駐守,從此宋朝的北疆得以安定。

期間,潘美曾經在巡邊時到達代州(治今山西代縣),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有一萬名遼國騎兵來犯,潘美不動聲色,在遼國騎兵接近堡寨時率部悄聲奮擊,大破遼軍。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打雁門關。時任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的名將楊業領數千騎兵從西陉(在今山西代縣北約20公裏)出兵,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潘美則從關南出兵,與楊業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驸馬蕭咄李,活捉遼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升官職爲雲州(治今山西大同)觀察使。

後潘美獲封“代國公”,成爲宋朝爵位最高的官員。

八年(983),潘美改官職爲忠武軍(治陳州,今河南淮陽)節度使,升爵位爲“韓國公”。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發動東、中、西三路大軍,再次征伐遼國,任命潘美爲西路軍主將、楊業爲副主將,並州駐泊都監王侁、三交寨駐軍首領、順州(在今越南廣治省)團練使劉文裕爲監軍。

潘美、楊業等一路勢如破竹,率軍連續攻取寰(治今山西朔州東)、朔(治今山西朔州)、雲、應(治今山西應縣)等州。

但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戰敗,宋太宗指示潘美等內遷所攻取各州的百姓。

然而,此時遼軍主力在打敗曹彬部後轉而進攻潘美、楊業的西路軍,遼國蕭太後(綽)和大臣耶律漢甯率軍十萬余,不僅奪回曾被宋軍占領的寰州,還逼近潘美、楊業部所在的朔州,情況非常危急。

楊業對潘美說:“遼兵強盛,不可與之正面交戰。朝廷讓我們掩護這幾個州的百姓歸國,我們只需出兵大石路(今山西應縣大石口),派人秘密通報雲州、朔州的守將,待我們到達代州之日,令雲州百姓先出城,我們的軍隊則趕往應州,吸引遼國軍隊來戰,再令朔州居民出城,我們的部隊再直入石碣谷(在今山西朔州南),在那谷口埋伏一千余名弓弩手,而騎兵居中策援,則三州的百姓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但監軍王侁主張直接進攻寰州,與遼軍進行決戰,擊敗遼軍再掩護百姓撤退,且得到另一監軍劉文裕的贊同。

楊業不同意王侁的意見,王侁譏諷楊業:“你號稱‘楊無敵’,現在看到了敵人卻不戰而退,難道想叛變降遼嗎?”

楊業本是北漢將領,在宋太宗征北漢時歸降宋朝,王侁此話極大傷害了楊業。

楊業說:“我並非貪生怕死,只是因爲現在時機不利,出兵只會白白犧牲將士,卻不能爲國立功。既然現在您拿不願爲國犧牲來責備我,那我就在你們之前先出戰!”

楊業出兵之前,與潘美約定,此戰必定不利,在自己作戰回來時,潘美須在陳家谷口(在今山西甯武北偏西四十裏)接應。

楊業率所部五千軍兵出發,潘美和王侁依約率部進至陳家谷口。

遼軍大將耶律斜轸見楊業來攻,派副將蕭撻凜設伏,自己則在與楊業交戰後假裝敗退,吸引楊業進入埋伏圈,楊業中伏大敗。

楊業與遼軍交戰之初,王侁派人在高台眺望戰況,看到楊業追擊遼軍,提出率兵前去助攻。

潘美竭力制止王侁,但宋朝軍制,監軍的權力幾乎與領兵主將平等,且有自己所屬的部隊,經常分兵作戰,更重要的是,皇帝派往軍中的監軍,多爲皇帝親信之人,主將幾乎無權命令、指揮監軍及其所屬部隊。

潘美的努力終告無果,只得與王侁率軍南進,離開陳家谷口二十裏,當知道楊業情況危急,迫于王侁的壓力,也沒有去支援楊業。

楊業殺出遼軍重重包圍,且戰且退,到達陳家谷口,所部只剩淄州(治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刺史王貴和兒子楊延玉等殘部百余人,正急切盼望潘美等接應支援,卻發現潘美等已經撤退。

楊業傷心欲絕,勸說部下各自逃命,但大家都慷慨激昂,甘願赴死,無人離去。

楊業在部下掩護下藏入樹林,被遼將耶律奚底發現、射中,墜馬被擒,其子楊延玉犧牲。

楊業被俘,遼軍主將耶律斜轸責罵楊業,楊業不理,只是說“既已戰敗,有死而已”,又自歎受皇帝厚恩,本想立功邊境以報答,卻受奸臣逼迫而戰敗,沒臉苟活人世,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犧牲,宋太宗非常悲痛惋惜,嚴厲追究戰敗之責,將潘美連降三級,貶官職爲“檢校太尉”,撤銷王侁、劉文裕所有官職,王侁發配金州(治今陝西安康),劉文裕發配登州(治今山東蓬萊)。

第二年,恢複潘美官職爲“檢校太師”,實任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知府,不久,改任並州(治今山西太原)駐軍都部署、代理並州知州,加升官職爲“同平章事”,潘美有了“使相”的榮譽、地位。

但在得此榮譽後幾個月,潘美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歲,朝廷贈予他“中書令”榮譽職銜,給予谥號“武惠”。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將潘美畫像懸挂于宋太宗在太廟的廟室,“配享”即陪同宋太宗享受後世的祭祀。

《宋史》傳後之“論”說,潘美一向與宋太祖親厚,在宋太祖稱帝之初即深受信任,因之受到重托,征討四方,南漢劉鋹派使者請降,潘美的回答辭義嚴正,有奉辭伐罪之體,他的威名,豈止是平南漢、定南唐、征北漢、鎮守國家北疆以後才有?潘美與曹彬同得“武惠”(勇猛而有智慧)谥號,得到了陪同皇帝享受後世祭祀的地位,他的子孫也都能成才,享富貴,女兒嫁給宋真宗,成爲有賢德美譽的皇後,不是偶然的事。

我則覺得,通過《宋史》本傳和其他史料所記潘美的事迹,實在看不出潘美的“奸臣”相,《宋史》傳後之“論”所說,也比較客觀。

只因一次錯誤導致一位名將犧牲,這位堪稱賢臣良將的曆史人物就被汙名爲“奸臣”,以致千年之後還令人切齒,實在冤枉;與之有關的所謂“講史”、“評書”、“曆史演義”、“曆史題材戲劇(曲)”,與真正的曆史、史實相差萬裏,切不可當做真正的曆史去看、去信。

宋太宗

0 阅读:0

文石齋主聊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