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辛棄疾

劃過指尖有煙雲 2024-06-25 06:18:28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我國南宋時代一位民族英雄和偉大的愛國詞人。 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5月11日,他誕生于山東濟南府曆城縣的四風閘。

他父親辛文郁死得很早,他是由祖父辛贊撫養大的。

辛贊本是南宋官員,金人南侵,濟南淪陷時,因家族人多,沒有遷走。他時常用愛國思想教育辛棄疾,要他將來爲國報仇雪恥。

當辛贊到安徽亳州的谯縣做縣令時,辛棄疾也跟著來到亳州誰縣。那時亳州有一個叫劉瞻的讀書人,善作田園詩,辛贊就叫辛棄疾拜他爲師,受業于他。

在劉瞻的學生裏,只有辛棄疾和黨懷英兩人最爲優秀。黨懷英比辛棄疾大 7歲,因他們的才華不相上下,人們便把他倆並稱爲“辛黨”。可是,以後他們走的卻是兩條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辛贊常常帶著辛棄疾登山臨水,講述祖國山河的壯麗和攻守的形勢,希望他長大後能爲恢複中原出力。

1154年,辛棄疾15歲,濟南府保薦他到燕京參加進士考試。臨行前,辛贊要他利用此行的機會,窺察敵人的軍事部署和內部情況。

到燕京後,他首先刺探敵人內部的矛盾和部隊的調動等等情況。這次“應試”雖然是落第了,但此行卻給了他另外的重要收獲。

1157年,辛棄疾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赴燕京的沿途,他對山川形勢和敵情虛實,作了更加深人地考察了解。後來,他考取了進士。

在北方淪陷區,金人不僅用繁重的賦稅役剝削漢族百姓,還強占民田爲官田,圈了許多民田作爲牧場,使百姓無田可耕,無以爲生。

北方人民的抗金鬥爭處處蜂起。濟南農民耿京聯絡六人起義抗金,後來競發展到25萬人。耿京稱天平軍節度使,聲勢十分浩大。辛棄疾聞訊後,也開始招募人馬,響應耿京。

沒用多少時間,22歲的辛棄疾就在濟南以南的山區集合了兩千多人的一支隊伍,舉起抗金義旗。

爲了集中力量抗金,他不久參加了耿京的起義隊伍,擔任掌書記的職務,幫助耿京計劃軍事。不久,他又說服一個叫義端的和尚,率衆一千人歸屬耿京。

不料義端反複無常,後來陰謀叛變。一天晚上,他從辛棄疾處偷走了耿京的天平軍印,逃跑了。

耿京得知這件事後大爲震怒,要以軍法將辛棄疾處死。辛棄疾向耿京要求說:“請給我三天的期限,到期如不能把義端捉到,我情願就死。 

辛棄疾估計義端一定是逃向金營去獻功的,于是立即飛馬追趕。果然追上了義端,將他捉拿。義端苦苦哀求,請求辛棄疾饒恕。

辛棄疾滿腔怒火,奪回天平軍印,砍下了義端的首級,提回軍營交與耿京,耿京從此更加器重他。

辛棄疾深深感到,起義農民都沒有經過訓練,若不與南宋正規軍配合作戰,是難以與敵對陣的。因此他極力勸耿京“決策南向”,耿京采納了他的意見。

接著,耿京便派遣諸軍都提領賈瑞爲代表,去與南宋政府接洽。賈瑞也是農民出生,不識字,他說:“如到朝庭,皇帝和宰相有所詢問,恐不能對答,請一文人同去。”

義軍中的文人只有辛棄疾一人,耿京就派他與賈瑞同行,另外還有13個隨從人員。

1162年正月,他們從楚州(今江蘇淮安)向建康(今江蘇南京)出發了。一路之上,辛棄疾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深了他的愛國保國之心。

正月18日,他們到達建康,向來建康勞軍的宋高宗趙構面誦奏章,說明了要歸附宋廷的意願,並報告了山東地區的軍事情況。

趙構聽了大喜,正式任命耿京爲天平軍節度使,對賈瑞和辛棄疾諸人也分別給以官銜,叫他們回去向耿京傳達朝廷的意旨。

不料這時山東起義軍裏有個叛徒叫張安國的,貪圖金人的重賞,勾搭耿京的部下、叛徒邵進,殺了耿京,投降了金人。

辛棄疾和賈瑞等人從建康北歸到海州(今江蘇新海連市),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同當地軍將李寶、王世隆等人商議,非把叛徒張安國捉獲治罪不可。

辛棄疾同王世隆和忠義軍人馬全福等,只帶50名騎兵,徑向山東濟州金營奔去。

他們到達濟州,直沖五萬人的金營。這時張安國正與金將們飲作樂,辛棄疾等出其不意,闖人營中。

辛棄疾捉住張安國,把他綁在馬背上,並號召金營中的耿京舊部反正頓時,約有上萬人響應。辛棄疾便帶領這上萬的人馬渡河向南,不分晝夜,忍著饑渴,一直跑過准河才歇息。

他們把張安國綁到建康,獻給趙構殺了。這一英勇行動,不僅打擊了敵人,更鼓舞了人民抗敵的信心。這時的辛棄疾才23歲。

不久,辛棄疾任江陰簽判職。這是一個文墨小吏的差使,遠遠不能實現他的報國志向,因而心情時常抑郁和苦。

1164年,南宋朝庭與金人訂立了屈節投降的“隆興和議”。辛棄疾滿腔悲憤,寫了《禦戎十論》(又名《美芹十論》),分析宋金對立的形勢和軍事鬥爭前途,向皇帝奏進。

次年春,他離開江陰,開始漫遊吳楚各地,盡情暢遊久已向往的江南山川勝迹。

蘇南水鄉的景致是那麽妩媚秀麗。夏天,菱蓮滿塘,婦女和兒童們坐在木盆裏,一邊說笑,一邊采摘蓮蓬。“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曾這樣描繪這情景。

後來,他從吳地漫遊到了湖北的江漢地區。這裏曾是曆史上楚國的疆界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曾在這塊土地上奔走、呼號過。屈原的不屈形象總是浮現在他的眼前,令他心懷崇敬。

1167年春天,辛棄疾從江漢地區潛人金朝境內,作秘密的敵情考察,直到秋天才回到建康。

1168年,辛棄疾被任命爲建康府的通判。在這裏,行宮留守史正志,軍馬田糧總領葉衡,以及擔任重要官職的趙彥端等,都是士大夫中很有名望的。辛棄疾和他們交往,寫了很多酬唱和答的詩詞。

一次,辛棄疾在史正志的宴席上,當即賦《滿江紅》詞一首,吟唱道:“袖裏珍奇五光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抒發自已要恢複中原,打擊敵人的抱負。

還有一回,趙彥端過生日,不少朋友前來祝賀,辛棄疾也到了。他寫了《水調歌頭》的祝壽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慨激昂的詞句,閃耀著詞人的灼灼思想光輝。

1170年,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見了辛棄疾。辛棄疾向宋孝宗陳述了自己以前在《美芹十論》中提出過的基本意見。

召對之後,辛棄疾被調進南宋政府做司農寺主簿。這時,他把自已對收複大計的意見,寫成九篇論文,名爲《九議》,送呈宰相虞允文。

然而,在投降派得勢的南宋小朝廷裏,《九議》並沒有爲虞允文所采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的辛棄疾,怎麽能不感到抑郁愁悶!

1172年,辛棄疾由司農寺主簿調到滁州(今安徽滁縣)作知州。滁州在兩淮之間,是南北必爭的要道,遭受兵禍也最爲慘重,這裏城郭屋宇多成廢墟,滿目荒涼。

他到任後,看到黎民百姓無衣無食,棲息于瓦礫場上,非常痛心,他決心盡力去爲百姓做些好事。

他決定首先減輕百姓的負擔。百姓曆年積欠的租賦共有五百八十多萬貫,他陳請南宋政府全數豁免。

其次,他把逃荒在外的人召喚回來,政府借錢給他們,幫助他們修建房屋,安居樂業,從事生産。

爲了恢複市區的繁榮,辛棄疾采取措施,減免商販營業稅額十分之七,吸引商人到滁州來營業,商販們紛紛聞風而來。

他利用積累的稅收,燒造磚瓦,采伐木材,征雇工匠,在殘破的街道上建築商鋪、客店、酒館,以便利行旅,恢複市場。

在短短的半年內,就改變了滁州過去荒陋的面貌。商販們十分活躍,店鋪林立。在新的市場上建築了“繁雄館”和供登臨觀覽用的“奠枕樓”,顯得格外壯觀。

1174年春間,辛棄疾離開滁州,到建康葉衡幕中做了幾個月的參議官。以後他又隨葉衡到臨安(今杭州),做了半年多倉部郎官。

南宋小朝廷偏安于東南一隅,早把北方人民的苦難抛到腦後。西子湖畔表面上歌舞升平,卻掩蓋不了百姓的苦難和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

這時,各地區爆發過好幾次農民武裝暴動,其中最使小朝廷驚慌失措的就是1175年4月起義于湖北的“茶商軍”。“茶商軍”的起義,是爲了反抗南宋政府過重的茶稅。

這一支以茶農賴文政爲首的武裝隊伍,雖然只有四百多人,但從荊南向江西進發的途中,利用山谷險阻,屢次打敗官軍。

這年6月,南宋政府任命辛棄疾爲江西提點刑獄,要他“節制諸軍,討捕茶寇”他到任後便作了軍事布置,分兵扼守各山谷要沖,使“茶商軍”的處境陷人困難。

同時,辛棄疾便乘機進行勸降,派興國縣尉親到“茶商軍”中,勸說賴文政接受招安。

賴文政看到茶商軍的處境日益艱危,于是到辛棄疾處投降。可是不久,辛棄疾把他押解到江州殺掉了,茶商軍的起義歸于失敗。

由于鎮壓茶民起義有功,辛棄疾被授予“秘閣修撰”的職名。這表明只是從這時開始,南宋政府才把他看作士大夫階層中的一員。

在多次鎮壓農民暴動的過程中,辛棄疾逐漸了解到農民“群起爲盜”的原因,因此寫了《論盜賊劄子》給宋孝宗,具體分析暴征苛斂的事實,指出農民暴動實在是“官逼民反”。

後來,辛棄疾被委任爲湖南安撫使。當時正值湖南鬧饑荒,他奏請以官米募工修築塘壩,一來可以赈濟饑民,二來可以興修水利,這麽做將有益于農業生産。

他在湖南更著名的政績是創立飛虎軍。他看見南宋軍隊不能作戰,想訓練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爲將來收複中原做准備。他首先著手在長沙過去營壘的故基上建造新的營房。

他限期在一個月內修成飛虎營柵。可當時秋雨連綿,急需要的20萬片瓦無法燒制。

辛棄疾當機立斷,決定發動長沙城內外的居民,每家送20片瓦,並限于兩日內送到營房基地,送到後立即付與瓦價一百文。告示一貼出,所需要的瓦果然在兩天內湊足了。

隨即,辛棄疾著手招募了步兵二千人,騎兵五百人他又派人前往廣西産馬之地,以五萬貫錢買回戰馬五百匹。

可是樞密院大臣卻劾奏他聚斂民財,宋孝宗信以爲真,便下禦前金字牌,勒令他停工。

辛棄疾接到金字牌後,把它收藏起來,若無其事一般,督責監辦人員必須照原來的期限完成,違期者要以違犯軍法治罪。

等到完工後,他把建營經過、費用來曆和營柵圖樣呈報上去。宋孝宗看了覺得他花錢是爲了正用,建立飛虎軍有利于江南偏安局面,也就不再追究了。

此後在器械的制造和兵士的操練方面,辛棄疾也都抓得很緊。這樣,飛虎軍的素質便成爲江南各地方軍隊中最上等的,被金人稱爲“虎兒軍”,聞名而喪膽。

辛棄疾南歸20年,過著長期的仕途生活,由于各處奔波,很少定居 1181年他42歲,在江西當撫使時,由于曆年在政治上受到不斷打擊,因此,漸萌退志。

這年春初,他來到上饒縣城北一裏許的地方,這裏有一個狹長形的湖泊,湖水如鏡,靈山秀美。他決定買下這塊土地,並替這湖泊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帶湖”。

他自已作了規劃,繪成圖樣,派人到帶湖之濱興建他的家園,取名“帶湖新居”。

新居的房屋有百多間,花徑竹,池塘茅亭,應有盡有。主要的是一座樓和面臨著稻田的一排平房。登樓可以遠跳靈山,故名“集山樓”;那平房取名爲“稼軒”,從此便以“稼軒”作爲他的別號。

這時,理學家朱熹路過上饒,曾悄悄地進去看過,驚羨其宏麗,說是他生平所沒有看見過的。這年冬天,辛棄疾因遭人彈劾而被罷官。他攜家著回到帶湖新居,開始過被迫退休的生活。

1182年9月,朱熹又因事路過上饒,到帶湖新居看望辛棄疾。朱熹比辛棄疾大10歲,雖然初次見面,但兩人十分親熱。

他們一同到上饒縣南的“南岩一滴泉”聚飲暢敘。在座的還有韓元吉和徐安國。

這期間,辛棄疾經常與韓元吉交往。韓元吉比辛棄疾大22歲,曾奉命使金,因不滿南宋王朝的腐敗,引退于上饒的南澗。

1184年,辛棄疾曾作《水龍吟》詞向韓元吉祝壽。這首詞評擊了主和派不顧“神州陸沈”,希望韓元吉有朝一日能“平戎萬裏”,表示“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爲先生壽”。

“帶湖買得新風月”。其實,系念在辛棄疾心頭的,是何日重整山河的萬般愁緒。“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

辛棄疾還在鉛山縣東北與上饒鄰接的期思渡旁邊,建築了一所別墅。這裏有泉水從半山噴下,流人一個圓形的潭,再流人一個瓢形的潭,辛棄疾把這個地方取名“瓢泉”。

1188年冬天,浙東學派的主將陳亮來到瓢泉會訪辛棄疾。10年前,他們在臨安時就結識,並成爲學術和政治上的好友。辛棄疾不顧自己正患著病,熱情歡迎陳亮的到來。

主客兩人,在飄瓢泉共飲。他們長歌相答,縱論世事

在瓢泉附近,有一座綿連百余裏的名山,主峰叫“鵝湖”。山下有一座寺院叫“鵝湖寺”。寺前十裏蒼松,參天蔽月。辛棄疾多次同陳亮來到這裏遊憩、縱談。這便是南宋詞壇上著名的“鵝湖之會”。

陳亮在鉛山住了10天,才告別回去。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走了,辛棄疾的心裏湧起幾多戀戀難舍之情!

陳亮走後第二天,辛棄疾又急急追去,想挽留他再住幾天。追到“鹭鹭林” 的地方,因雪深泥滑,不能前去,才帳然停下來。

那天,他在方村地方獨飲後,晚間便投宿在泉湖吳姓人家的四望樓

忽然,鄰近有笛聲傳來,他不禁淒然感傷,提筆作了一首《賀新郎》詞,表達自己對陳亮的敬慕之情,寫出對當權者偷安誤國的痛心。

辛棄疾在帶湖新居一共生活了10年。1192年,他53歲,南宋政府才又起用他爲福建提點刑獄。這年春初,當他離開帶湖新居赴任時,心頭湧起幾多感概!

一到任上,他就聽說汀州有許多疑難案件,長久不能解決,于是立刻調上杭縣令去協同審案,結果審出了一批案情真相,使得老百姓免遭冤獄之禍。

對于轄區內的州縣守令等官吏,他嚴格要求他們奉公守法,堅決懲辦貪官汙更,不許他們違法害民。

辛棄疾到福建後,大力推行“經界”措施。所謂“經界”,就是清查地畝所有權和均平賦役負擔的意思。這樣,就可以廢止豪強大地主享有的免稅、免役的特權,減輕了無地或少田農民的負擔。

同時,他還改變了過去的“鹽法”,規定由鹽商認交一定的稅款,允許他們販運、包銷一定數量的食鹽,克服了食鹽由官運官銷的弊病。

在教育方面,辛棄疾主持修建過福建郡學,大力興辦各地方學校,努力培養人才。

當時負有聲望的朱熹,正在建陽閑居。辛棄疾曾到建陽去和他會唔,向他咨詢有關處理福建政務的意見。

1194年,陳亮病逝,年才51歲。辛棄疾在福建安撫使任上,聞訊感傷萬分爲這位好友寫了祭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194年8月,具有勵精圖治之志的辛棄疾又遭受彈劾,被罷了官職。于是,他又歸隱他的帶湖、瓢泉,過起了退休生活。

這次回來,他又在飄泉修建了一些房子。1196年,帶湖新居的集山樓被焚,他就帶著全家移到瓢泉新居住了。

就在這時,朱熹在武夷山中修成了“竹林精會”,辛棄疾前去觀覽,寫成《模歌》10首。後來,他仍經常到武夷山中去和朱熹唔談。

1200年3月,朱熹病逝在武夷山中。南宋政府下诏禁止人們到武夷山去參加葬禮。可是,辛棄疾不顧禁令,作了一篇祭文,親自到武夷山去祭吊。

1203年,辛棄疾64歲了。這年6月,南宋政府又起用他爲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他一到任,依然本著爲百姓興利除害的宗旨,對巧立名目敲詐農民的貪官汙更進行了懲辦。

當辛棄疾在紹興府任職的時候,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已是80歲的老人,正居住在紹興鑒湖的旁邊。

辛棄疾特地去看望陸遊。他看到陸遊的住宅過于簡陋,就提出要替他修建住宅,陸遊婉言謝辭了。

次年的春天,辛棄疾奉诏要去臨安,陸遊意識到這一定和時局有關,因此作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的長詩,前來送行。在這首長詩中,可以看到陸放翁對辛棄疾的高度評價、熱切期望和極大鼓舞。

辛棄疾到臨安後,皇帝趙擴召見了他,問他應否出兵伐金的意見,他直抒所見,論述了金國必亂必亡的種種理由,希望積極從事于“備兵”,並把用兵任務交付給“元老大臣”

可是這次召見之後,辛棄疾並沒有得到重用,而是被派到了鎮江去做知府。

辛棄疾到鎮江後,曾前往北固山察看形勢。他跳望著浩淼東去的長江和眼前的風景,內心深處感慨萬端。

他遂賦《永遇樂》詞一首,吟詠著:“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除了處理必需的地方行政事務之外,辛棄疾把主要的心力放在建置一支武裝力量上面。他預制了一萬套軍服,計劃招募一萬名士兵,建一支部隊,爲渡江擊敵之用。

此外,辛棄疾特別重視情報工作。有一次,他花了一大筆銀子,叫人去偵察敵人的數目、將帥的姓名和駐紮的地點等。

通過偵察,他知道敵人的兵馬強大,決不能看輕,更不能輕率冒行。他把自己這些意見,都對太師韓候胃談過。

1205年夏天,他在鎮江僅滿一年,要做的事情剛剛開始,南宋政府又要將他調到隆興府去。不久,辛棄疾又遭彈劾,被罷掉了所有的官職。這時,66歲高齡的辛棄疾失望地回到鉛山故居。

此後,南宋政府雖然又要派他任其他官職,但都被他力辭了。幾十年的政治生涯,早使他看透了朝政的腐敗,自己的壯志難酬,因此決計歸隱于鉛山,不再出去做官。

1207年9月10日,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病倒了。臨終的一刻,他還在大呼“殺賊,殺賊”

辛棄疾被葬在鉛山縣南15裏的陽原山中。陸遊有挽詩說:“君看幼安氣如虎,一病邃已歸荒墟。”英雄雖去,浩氣長存!

0 阅读:5

劃過指尖有煙雲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