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糖尿病的針灸法

皇銘安康 2024-06-21 15:48:13

正文:

針灸(之一)

本法主要治療糖尿病的並發症之一:糖尿病性膀胱病變。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礙及少量殘余尿;晚期則可有大量殘余尿,並繼發尿路感染,甚至腎積水、尿毒症等。

(一)取穴

主穴:分2組。

1、氣海、列缺、照海、水道;

2、會陰、中膂俞、委陽。

配穴:命門、腎俞、關元。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用一組,交替運用。腎陽虛衰者可加配配穴。其中,氣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針刺。灸法爲艾條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鍾,以局部潮紅爲度。采取緊按慢提結合撚轉之補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會陰部放射,而肢體針感,以出現感傳爲宜。針灸結合,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一般治療三個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顯效:臨床症狀明顯好轉或消失,殘余尿量減少到10毫升以下;有效:臨床症狀好轉,殘余尿量減少1/3以上;無效:臨床症狀改善不明顯,殘余尿量減少不足1/3,或反有增加。

共觀察30例,顯效20例(66.7%),有效7例(23.3%),無效3例(10.0%),總有效率爲90.0%

針灸(之二)

本法主要治療糖尿病的另一並發症: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該病症臨床表現多端,幾乎遍及各系統,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致殘。周圍神經病變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癱瘓,植物神經病變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經性腹瀉等。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胰俞、脾俞、腎俞、足三裏、太溪。

配穴:周圍神經病變加曲池、陽陵泉;心髒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加心俞、內關;慢性腹瀉加天樞、公孫。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據症配加配穴。其中曲池、天樞穴用灸法,余穴針刺,背俞穴針後亦可加灸。針刺法爲針刺得氣後,予平補平瀉之法,留針15~20分鍾。灸法爲用艾條灸,作回旋灸15分鍾,以局部潮紅爲度。每周3次,15次爲一療程,停針3~5天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臨床症狀,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量,正中、尺、腓神經功能的治療前後對比,改善或正常者爲有效,未改善或加重者爲無效;心髒植物神經病變患者,凡心髒植物神經功能試驗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者爲有效,未改善者爲無效;慢性腹瀉,以治療後大便次數連續3天減少到≤2次/天以及大便性狀恢複正常爲止瀉指標。

針灸(之三)

(一)取穴

主穴:脾俞、膈俞、足三裏。

配穴:胰穴、地機、陰陵泉、複溜、太溪、三陰交、肺俞、腎俞、關元、華佗夾脊。

胰穴位置:6~8胸椎旁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輪流選用。進針得氣後,先緊按慢提十數下再慢按緊提十數下,並結合撚轉。留針30分鍾,出針前再行手法1次,出針後指壓針孔。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停針3~5天後,再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顯效:治療後臨床症狀消失,血糖含量降至130毫升%以下;有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血糖較治療前下降50~100毫克%;無效:治療後臨床症狀無變化或稍減輕,血糖含量下降不足50毫克%。

共用上法治療234例,有效率在71.4~96.0%之間。其中58例按上述標准評定,顯效爲25例(43.1%),有效20例(34.5%),無效爲13例(22.4%),總有效率爲77.6%。

溫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陽池、胰俞、三焦俞。

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開1.5寸。

(二)治法

主穴均用,取雙側。先將純艾條切成1.5~2.0厘米長之艾段,另備鮮橘皮若幹,越薄越好,如無鮮橘皮,可用陳皮于溫水中泡軟後備用。將橘皮剪成約2×2厘米大小之片塊,再從邊緣至中心剪一長約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規消毒後,用1.5~2.0寸長毫,液門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補平瀉手法,針感顯著後留針。然後,將艾條段插在針柄頂端,艾條段頂部與針柄頂部宜平齊,再把剪好之橘皮套進針身貼近皮膚,橘內皮朝皮膚側,橘皮與艾段間隔一硬紙片,以防艾火灼傷肌膚。然後在艾段之下端點燃。須用瀉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補法者則令其自燃。燃盡取針,出針前亦可再施平補平瀉手法1次。每日施針灸1次,10次爲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溫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胰俞。

配穴:陰虛熱盛型加肺俞、胃俞、大椎、合谷,

氣陰兩虛型加肺俞、脾俞、三陰交,

陰陽兩虛型加脾俞、腎俞、肝俞、三陰交。

(二)治法

穴位常規消毒,選用1.5~2寸毫針針刺,其中陰虛熱盛型大椎、合谷針用瀉法,胰俞、肺俞、胃俞針用平補平瀉法,其他兩型皆用補法。諸穴得氣後將艾團軒于針柄上點燃,其中陰虛熱盛型大椎、合谷宜助燃,余皆自燃。燃燒完畢留針20分鍾。每日1次,10天爲一療程,9~10個療程統計療效。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8組。

1、足三裏、中脘;

2、命門、脾俞、身柱;

3、氣海、關門;

4、脊中、腎俞;

5、華蓋、梁門;

6、大椎、肝俞;

7、行間、中極、腹哀;

8、肺俞、膈俞、腎俞。

配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內關、魚際、少府;

易饑加大都、胃俞;

多尿加然谷、湧泉、複溜。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1組,配穴隨證加配。主穴一般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徑爲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鮮姜片厚3~4毫米,直徑2厘米。每穴灸治10~30壯,每次治療時間約爲210分鍾。配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針或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用艾條作溫和灸法。主穴輪流選組,隔日治療1次,50天爲一療程。

主穴亦可用黃豆大艾炷作無疤痕著膚灸,但須注意避免燙傷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後,重者可在以灸痕爲中心直徑3~5厘米處範圍出現潰爛,很難治療,應嚴加注意。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胰膽、內分泌。

配穴:腎、三焦、耳迷根、神門、心、肝、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選1~2穴。第一療程可用針刺法。雙側均針,留針30~60分鍾。隔日1次,治療10次。第二療程起,可視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強度)壓丸法,每次貼敷一側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個月爲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耳針法對消除自覺症狀效果較好,亦可治療多發性毛囊炎、皮膚瘙癢等糖尿病並發症。耳針法主要用于輕症糖尿病患者,據觀察,經5~10次治療後,尿糖可逐漸減少或轉爲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較慢。本法對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共治86例,近愈35例,顯效28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5.3%。

耳穴壓丸

(一)取穴:胰腺、內分泌、交感。

(二)治法:將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膠布上。取雙側耳穴,在選定耳穴上尋得敏感點後,即貼敷其上,用食、拇指撚壓至酸沉麻木或疼痛爲得氣。于空腹、餐後30分鍾、1小時、2小時、3小時分別測血糖及血清胰島素含量。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療40例,均有一定療效。

耳針加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組。

1、胰膽、緣中、內分泌、腎上腺、三焦、渴點;

2、胰膽、內分泌、腎、三焦、肺、脾、胃、神門。

(二)治法

二組穴位,第一組用針刺法,第二組用壓丸法。針刺法,取第一組一側穴位,行常規消毒後,用30號0.5寸毫針緩慢進針,得氣後留針1小時,每10分鍾撚針1次。壓丸法,將對側耳廓常規消毒,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第二組穴位上,並按壓使之産生酸、脹、痛的感覺.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次.兩耳交替針刺和壓籽,每周2次,1月1個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准:近愈:空腹血糖恢複正常;顯效:血糖較治療前下降了3mmol/L以上;進步:血糖下降不足3mmol/L,自覺症狀改善;無效:各項指標均無改善。

用本方法共治療30例,經1~4個療程的治療,近愈5例,顯效8例,進步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4%。

0 阅读:56

皇銘安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