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嶽父

翺翔評小說 2024-05-09 07:58:44

明成祖永樂元年,在我們村曾發生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流傳至今,村裏的一些老人在閑暇之佘,時常會給村裏的一些晚輩人講這個故事,我小的時候,也從幾個上了年歲的老人嘴裏聽說過這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故事,今天我就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歡。

在未給大家講這個故事之前,容許我先給大家簡略介紹一下我們村所處的地理環境,這是因爲我們村的地理環境,跟我要講的這個故事有著較大的關系。

我們村說不上大,也說不上小。有200多戶人家,約1500多口人,村莊呈南北長,東西短。村西邊人家的後院緊靠一座黃土高原,我們村有部分土地就在西邊的原坡上。在村東約1000米遠處,有一條名叫青河的小河,青河的源頭在南邊約8公裏綿綿巍峨的秦嶺山腹地深處,因地勢呈南高北低,爲此,青河從我們村東流過時,就表現出一種水流湍急的樣兒,一年四秀都會發出嗡嗡的轟鳴聲,然後一路向北,滾滾而去。

這種轟鳴聲,我們已經習慣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在這種聲音下來到人世,又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種轟鳴聲中慢慢老去。

河兩邊灘頭上有不少水澆地,我們村的人,就在用水比較方便的河兩邊的地裏,種上稻谷或者小麥。村南邊的原坡上,我們種成比較耐幹旱的玉米、高粱等豆類谷物。

實話說,我們村與生活在南原上人的生活相比較,我們村相對要好一點,這是因爲我們村有1000多畝的水澆地,而南原上的人,吃飯看天,若風調雨順,南原上的人才能勉強解決溫飽。

也爲此,自古以來,幾乎每年都會有原上的女孩子嫁到我們村,我們村的女孩子卻沒有聽說有人會嫁到原上的。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的主角名葉鳴放,其舅舅就是原上人家。

葉鳴放的母親嫁給他父親後,幾乎每年都要從家裏勻出幾百斤糧食救濟舅舅一家人,葉鳴放的母親是娘家的老大,是不忍心眼睜睜讓娘家人餓肚子的,葉鳴放他父親葉海誠雖然脾氣比較暴躁,但卻是一個重情重義的男人,每至青黃不接的日子,不等妻子王氏開口,他都會主動背一袋子玉米或一袋子小麥,送到原上嶽父嶽母的家裏。

對此,葉鳴放的母親非常感激丈夫對她娘家人的牽腸挂肚。但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葉鳴放自己一家人每年在吃的方面就比較緊張。一連多年,葉鳴放的父母都是在接濟了葉鳴放他舅舅一家人之後不久,自己又會到村院裏找人借糧。

村裏曾有人對葉鳴放的父親說:“海誠呀!對親戚的幫忙適可而止,年年歲歲這樣怎麽行啊?”

葉鳴放的父親葉海誠聽了,哈哈一笑說:“看你這話說的,一個女婿半個兒呢,哪有做兒子的吃飽喝足,不管爹和娘的死活呢,別的不說,單說我嶽父嶽母給我養育了一個這麽好的媳婦,這是我今生都報答不完的恩情,我當初跟我鳴放他媽訂婚時,因家裏太窮,拿不出彩禮,我嶽父嶽母沒有半句怨言,後來還不是讓我把他們的女兒娶回了家……”

葉鳴放他父親爲人比較正直,不大喜歡占人的小便宜,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做人要堂堂正正。

可葉嗚放的父親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直疼愛的溫柔賢惠的妻子王氏,這年卻做出了一件這樣事,讓他顔面無光,被氣昏了頭的他竟然抱起妻子王氏一起跳進波滔滾滾的河中尋了短見……

要說這件事,還得從村裏的磨面房說起。這年,村裏的趙裏長,到南方某扡旅遊了一圈,回到村裏後,就號召大家集資,在河邊建起了一座水磨房,也就是說這座水磨房不用人推和牛馬拉,通過河水産生的動力,帶動石磨子來磨面粉,這種石磨子要比人推牛拉的石磨子大許多,磨面粉又快又省力,村人自然表示支持,于是在幾家大戶人家的帶頭下,大家都掏了一些錢,把水磨房建了起來。

水磨房建成後,得有一個人專意負責管理水磨房,每年有3兩銀子的酬勞,3兩銀子對有錢人來說不算什麽,可對普通人家來說,還是蠻有吸引力的。

大家紛紛想爭得這份美差,葉鳴放的父親葉海誠亦不例外,家裏要用錢的地方較多,葉鳴放的父親葉海誠盡管不富裕,但葉海誠還是把兒子葉鳴放送到村辦私塾讀書識字。他明白,要想兒子日後有出息,能出人頭地,必須走讀書這條路,要讀書就少不了要花費一些錢。

水磨房只有一個,村裏想幹的人卻比較多,爲表示公平,趙裏長采用了大家選舉和抓阄的辦法,選舉的辦法會選成各家族的人選舉各家族的人,在被選舉的基礎上,再進行抓阄,這樣相對就比較公平了。

葉鳴放的父親葉海誠幸運地抓到了管理水磨房的美差,每天太陽一落山,就趕到河邊的水磨房,開始給大家磨面粉。

這讓本村同樣渴望管理水磨房的蘇孝娃心裏很不是不爽,可沒辦法,誰讓人家葉海誠的手氣好呢?

但心有不甘的蘇孝娃決定還是爭取一下,蘇孝娃知道葉海誠那段時間手頭比較拮據,加上又時至青黃不接,另外葉海誠前幾天又給原上他嶽父家送去了近100斤的小麥,還有他兒子葉鳴放又到了該向學堂繳學費的時間……

想到這裏,家境相對比較寬裕的蘇孝娃決定給葉海誠3兩銀子,讓葉海誠把管理水磨房的大權賣給他來管理,他估摸急這年急著用錢的葉海誠,見了他的3兩銀子一定會答應的。

拿定主意,蘇孝娃這天就給褡裢裏放3兩銀子,隨後大搖大擺地朝葉海誠他家走去。

其實,這兩個人平時不大能說的一塊,一個如果說東,另一個就一定會說西,不爲別的,就是爲擡杠,就是顯示我比你能,我比你知道的多。有時倆人,會爭得紅脖子漲臉。

葉海誠自小因家庭分寒,結婚比較晚,加上他的負擔比較重,在經濟上不如蘇孝娃。

但葉海誠有葉鳴放這個兒子,蘇孝娃的孩子比較多,有5個女兒,雖然他的女兒們個個美貌美如花,但畢竟是女兒,在重男輕女的古時候,這讓蘇孝娃就有了矮人一頭的感覺。

蘇孝娃的父輩們家境就比較富裕殷實,加上蘇孝娃本人平時會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賣趙村串巷地賣油炸麻花,趕集賣個棉花糖等物。另外是他的倆個相差僅一歲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近段時間先後訂了親,兩個女兒的婆家也皆送了20兩銀子的彩禮。這就不由讓蘇孝娃顯得有點財大氣粗。

而這次蘇孝娃之所以想法設法爭取管理水磨房一職,是因磨面房的旁邊的河堤上是一條通往南北的官路,平時人流量不小,拉車的挑擔的人過往不斷。他想在管理水磨房的同時,利用白天的時間,讓妻子李氏在水磨房旁邊架起油鍋炸油炸麻花賣,這就叫:“蒸馍籠下煮稀飯,一熟兩方便。”

不然,鬼精鬼精的蘇孝娃是不會想白送3兩銀子給葉海誠的。

話說蘇孝娃推開葉海誠家的院門,看葉海誠正坐在桌子上喝茶。

其實,此時的葉海誠正在考慮到外村一個朋友家借糧的事兒,自給原上嶽父家送過糧食後,他家裏還差下近一月的糧食,家裏的面缸已沒有多少面粉了,大人可以吃差一點,捱過去,可正在私塾讀書的兒子葉鳴放才7歲,正是長身體的年齡,不能給娃吃的太差啊!

瞅著突然莅臨的蘇孝娃,葉海誠的嘴動了動,卻沒有說什麽。

蘇孝娃笑嘻嘻地說:“海誠弟得閑啊!”葉海誠沒有吭聲,卻將一個茶杯放在蘇孝娃面前,一手端起茶壺給蘇孝娃斟了杯茶。

這兩個人平時見了面,一搭嘴就會擡杠,但一個一旦有什麽事登另一個的家門,另一個還是會客客氣氣接待的。蘇孝娃毫不客氣坐下,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爾後開門見山地說明了來意,邊說邊掏出3兩銀子放在葉海誠面前,葉海誠沒有猶豫,將銀子又推給蘇孝娃說:“我不同意,我不惜罕你的3兩銀子呢!你把你的銀子拿走吧……"

葉海誠竟然會拒絕,這讓自信的蘇孝娃沒有預料到,笑在他臉上凝固了,表情是尴尬難堪的,一時間兩人都不說話,蘇孝娃悻悻地拿起銀子轉身走了,但這事兒,卻真讓蘇孝娃從心裏開始記恨起了葉海誠。

蘇孝娃認爲葉海誠之所以不願將水磨房交給他管理,是因葉海誠借管理水磨房,一年從中間可撈更多的好處,例如借晚上給大家磨面之機,從一家偷一碗面粉,這種細小長流,一年要偷多少面粉啊?

蘇孝娃堅信,他給葉海誠3兩銀子,葉海誠都不願放棄對水磨房的管理權,一定是出于這個原因。他要想法抓到證據……

而爲什麽大家磨面粉時,要放在晚上,這是因爲河水到了晚上才會漲潮,河水漲潮後,河水才會漫到河堤邊,爾後才能有足夠多的水帶動風車,風車才有動力帶動大磨盤。

在半個月的一天,從學堂放學回家的葉鳴放在喝了兩碗稀湯湯的玉米粥後,到村外的田野裏給家裏養的一頭豬割草。沒想天氣突然變了,下起了雨,淋了雨的葉鳴放一進家門身上就開始發燒,他上炕躺下,加上他肚子餓,就對母親說他想吃碗撈面條,母親揭開面缸,發現面缸已見底,不夠給兒子擀一碗撈面條,前幾天她已對丈夫葉海誠說過,到灣子村的親戚家借100斤麥子回來,整天喝玉米粥不行,可葉海誠因有別的事要忙,抽不出時間去親戚家借糧。

葉鳴放的母親王氏看天已不再下雨了,端了一個大碗,想到鄰家借碗面粉,可此時村院裏已沒有了人走動,家家戶戶都已關了門,葉鳴放的母親王氏猶豫了一會,就朝河邊的水磨房走去。

磨房亮著一盞罩子燈,卻靜悄悄的,葉鳴放的父親在磨房的土炕上睡覺了,呼呼有聲,看樣子是在等人。

牆角靠有兩袋已磨好的面粉,王氏張嘴想喚醒丈夫,卻張了幾次嘴沒有發出聲,這時,她上前快速解開一只面粉袋,將手裏的碗伸進去舀了一碗面粉出來,紮好面袋,就端趕碗想回家,沒想剛走到磨房門口,就被人擋住了去路,這人正是蘇孝娃。

蘇孝娃冷冷一笑,大聲說:“我果然沒有猜錯,你倆公婆合夥偷人家的面粉呢,走,咱找村院人評理去……"

王氏的臉倏地彤紅。蘇孝娃的吵嚷聲驚醒了熟睡的葉海誠,他明白了妻子王氏的行爲後,一時無地自容,失去了理智的他,一把扛起妻子王氏,沖出磨房,跳進了波濤洶湧的河水中,眼前的一幕,驚呆了蘇孝娃,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忙跑回村裏,喊人到河裏救人。

可爲時已晚,直到翌日晨,人們才從下遊地勢平緩的轉彎處的一塊大石頭旁邊發現了緊緊抱在一起的葉海誠倆公婆,心裏極度內疚的蘇孝娃沒敢對村人告訴葉海誠倆公婆跳河自盡的真實原因,于是,葉海誠倆公婆突然跳河尋短見就在後來多年成了一個謎,直至多年後,已80多歲高齡的蘇孝娃在他生命臨終時,才對人們說出了他守護了多年的秘密。

話說葉海誠倆公婆尋了短見後,倆公婆的殡葬儀式是由蘇孝娃掏銀子辦的,在讓葉海誠入土爲安後,蘇孝娃竟然把葉海誠尚年幼的兒子葉鳴放接到自己家裏撫養,蘇孝娃對葉鳴放說:“娃子,你大你媽雖然走了,但還有你叔我呢,今後有你叔我吃的,就不會餓了你,你大在世時,雖然和你叔我說不上兩句話就會吵起來,那是狗皮襪子沒反正,但我倆心裏鐵呢……”

此後,葉鳴放姐弟倆就與蘇孝娃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還讓葉嗚放繼續讀書,在吃喝穿戴上從來沒虧待過葉嗚放。

葉鳴放在學習上悟性不錯,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更令人沒有料到的是,在葉鳴放15歲這年,蘇孝娃竟然將他長得仙女一般漂亮的四閨女許配給了葉鳴放,一本正經地當上了葉鳴放的嶽父。

聰明好學的葉鳴放,在嶽父蘇孝娃的資助下,仕途還算一帆風順,這年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葉鳴放考上舉人後,蘇孝娃首先讓葉鳴到自己的父母墳頭說一聲,後葉鳴放到鄰縣當上了主簿。

0 阅读:3

翺翔評小說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