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上車,淘汰賽裏小鵬緊急出招

寒昀說汽車啊 2024-05-31 10:44:39

撰文 | 張祥威 編輯|馬青竹

海量長尾問題,讓何小鵬一度對無人駕駛心裏沒底。直到今年,端到端大模型上車測試,看到數據他才放心。

“數年內,也許就會看到無人駕駛到來。”何小鵬在520 AI Day上說。當天,小鵬宣布端到端大模型國內首個量産上車,計劃明年實現類L4。

小鵬的端到端,喜提蔚小理第一,只比特斯拉的FSD v12稍慢。

智駕保持領先的同時,小鵬在另一張榜單——銷量上,壓力重重。

根據最新公布的今年第21周(5月20~26日)國內造車新勢力車企銷量數據顯示,小鵬汽車銷量只有0.19萬輛,被小米汽車大幅領先。

上半年,小鵬的組織變革余波仍在。網傳原OPPO旗下一加手機營銷負責人于濤,可能會出任小鵬營銷副總裁,負責市場營銷和公關傳播方面的工作。

另一邊,比亞迪、理想、問界(華爲智選車)、小米、極氪,都在加速奔跑,環伺皆是狼。

何小鵬正帶隊親赴這場淘汰賽,直面問題,補短板。

谷底補短板

5月28日下午,在投資安徽行“外資企業圓桌會”上,大衆(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大衆汽車與小鵬合作的首款車型計劃于2026年在合肥投産。

“2024年一季度平台軟件收入爲1億多元。同時,與大衆達成的電子電氣架構合作,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計入收入。”在一季報電話會議上,小鵬管理層透露了這筆賣技術的收益。

拿下大衆的合作,小鵬靠的是智駕技術的長板,但這個長板,目前看還不足以保證市場層面的成功。

2022年下半年,小鵬G9發布失敗,一系列矛盾爆發,何小鵬對管理層動刀,公司隨之進入低谷期。

之後的一年,何小鵬引入“鐵娘子”王鳳英,力推G6,再戰G9,趕在年尾打出X9,期間還獲得了大衆、滴滴的戰略投資,大動作令人目不暇接。

直到去年四季度,在G9、G6兩款車的帶動下,單月銷量站上2萬台,猛回一口血。

不過,進入2024年,價格戰愈演愈烈,比亞迪持續擴張,理想、問界兩虎相爭,小米進場,極氪積極防禦,形勢又變得緊急。

産品層面,小鵬G6逐漸失去開局的勢能,G3、P5産品力放在今天已有些薄弱,P7、G9也受到同類競品擠壓,唯有X9在細分市場表現尚可。

今年上半年,小鵬單月銷量徘徊在萬台以下水平,銷量榜中位列尾部。不禁令人感慨,高端純電難做,中低端純電同樣不易。

何小鵬年初在內部信中曾提出,“今年業績要翻倍以上,組織要補充完成所有短板,經營要開始走向高質量第一步。”

2023年全年,小鵬汽車營收達306.8億元,淨虧損爲103.8億元,汽車毛利率爲-1.6%。全年共交付14.16萬輛。

而一季度,小鵬實現總收入爲65.5億元,淨虧損爲13.7億元,毛利率爲12.9%。一季度交付量爲2.18萬輛。

虧損收窄,毛利大好,但照此來看,全年業績翻倍難度頗大。

520 AI Day上,何小鵬表示,“我一直想強調短期銷量沒有價值,但是研發要非常堅定。”

今年,小鵬的研發投入將達到70億左右,何小鵬依然認爲這是沖出淘汰賽、進入全明星賽的關鍵。不投入如此規模,根本無法達成目標。

保持研發投入定力外,小鵬正加快補齊短板。

造型設計被吐槽已久,除P7、G9顔值相對能打,其它車型的設計偶爾會引起爭議。

汽車零部件成本過高,曾是小鵬的又一問題。大衆高管對小鵬G9的評價是,拆車後發現內部結構很好,但部分零部件成本貴了高達25%。

G6、X9初期訂單豐厚,但相繼曝出供應鏈危機。何小鵬在去年四季度財報會上坦陳,公司存在供應商管理不善、物料短缺以及物流配送等問題。

一些變化已經發生。

5月上旬的一天,在向李斌交付小鵬X9時,何小鵬談笑間提到,“我們在造型方面,之後會在上海建一個巨大的團隊……基本都是從海外挖過來”。

與大衆的合作,讓小鵬對成本有了更好的把控。何小鵬在520 AI Day透露,“去年6月單車成本期望降25%,今年底會遠遠超過(既定目標),不該花的錢不花了。該花的錢一定會多花,包括智能駕駛。”

此外,營銷、供應鏈團隊等也重新排兵布陣,“等明年或後年,我們可以跟大家分享怎麽卷出來的故事。”何小鵬說。

重塑智駕,等待破局

智駕確是小鵬的長板,是否依然是破局的關鍵?

小鵬的慣例是,將每年的10月24日作爲科技日,發布智能化相關成果。但今年,智能化盛事提前到了520 AI Day。

那場活動,最大的信息是端到端量産上車。

此前,特斯拉基于端到端的FSD v12版本,已經在國外道路上實車開跑。上個月,北京車展又有智駕公司公布端到端自動駕駛方案上車節點。素以智駕爲傲的小鵬,不願再等。

小鵬量産上車的端到端大模型,將傳統的感知—規劃—控制模塊,升級爲XNet、XBrain、XPlaner,目標是,每2天叠代一次,智駕能力18個月提升30倍。

也就是,小鵬的端到端,感知、決策、控制等大模型均是獨立的。

這一做法的好處是,便于問題追溯,也是國內公司的主流架構。缺點是,這一架構下,大模型之間存在信息傳遞過濾或丟失的問題。按照技術演進趨勢,感知、決策、控制等大模型還需整合,實現感知決策一體化。

據小鵬自動駕駛中心負責人李力耘介紹,“XBrain側重于場景認知, XNet側重于感知和語義,二者緊密協調,可以聯合訓練標注。每部分都有所側重,如果在工程實踐中出現問題,便于發現。”

按照計劃,小鵬的智駕在今年三季度,不僅全國都能開,而且全國每條路都能開;明年城區智駕比肩高速體驗,在中國實現類L4級智駕體驗,智駕技術開始走向全球。

在會後群訪環節,端到端也是被討論最多的話題。

來看幾條鵬式喊話:

“過去10年,用戶對智能的需求,排在第10、第9、第8名,現在可能到了第5、第4名。不遠的將來,會是絕對的前3。”

“自動駕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是靠錢、靠人就可以做得到,有非常高的數據門檻,而且越往後越難成,頭部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大模型真正從模型到應用,再到工程落地的難度,遠超大家的想象。說實話,今天我們的升級也只是第一步。”

“以前自動駕駛的規則,估計10萬條級別,用大模型,將來會做到億、十億條或更大的規模……大模型的邏輯跟以前完全不同。”

“包括小鵬在內的小部分企業,會把絕大部分做智能駕駛,或者上一代規則爲主、AI輔助的智能駕駛公司,甩的越來越遠。”

“(每年在算力訓練投入7億元)不是慣例,明年一定會更多,所以我們有點痛苦。”

“要把端到端做好,需要巨大的車隊、巨大的算力、非常長時間在安全領域的浸潤。”

很多觀點都沒錯。

比如,布局端到端投入大、門檻高。玩家們既要囤卡,也就是大量購買英偉達A100 H,又要訓練各種大模型;比如,用戶對智能的需求會越來越高,隨著智駕功能體驗越來越好,這一點也沒有問題。

不過,有一點何小鵬可能錯了,自動駕駛不一定“越往後越難成”。

智能駕駛本身雖然是偏軟件算法,但是必須跟車輛硬件綁定使用,受制于車輛銷量規模。並非贏家通吃。作爲頭部,小鵬的智駕缺乏足夠的銷量平攤巨量研發費用,而後來者也可能憑規模超車。

于小鵬而言,課題是把智駕領先真正轉化爲銷量。

在回答《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智駕長板何時會帶來銷量質變的提升”這一提問時,何小鵬並未回複明確的時間點,而是給出展望,“在當下硬件性能不變的條件下,只通過軟件升級,大概12-18個月能夠取得非常大的顛覆。”

至于更有希望帶來銷量增長的MONA項目,何小鵬依然藏在身後,僅表示,對于MONA,會把智駕放在一個全新系列中進行考量。

何小鵬對智駕的投入,一定程度上與蔚來布局換電相近,均是持續投入,等待量變引發質變。例如,智駕占購車決策的權重更大,小鵬多年耕耘才會迎來收獲。或者把技術賣給更多其他企業,但鑒于整車企業的身份,這條路潛力不大。

結語

身處低谷時的何小鵬,對短期銷量表現釋然,反而請大家明後年聽取卷出來後的複盤故事,這份樂觀算是偏長期主義。

但是誠如去年李斌對「長期主義陷阱」的思考,這可能會面臨組織慣性、資源邊界和忽略短期智行效率三個大坑。很多長期投入如果短期回報不夠,就會擠壓資源的邊界。

論造車,小鵬有些偏科。只不過,在高速發展的早期階段,問題被只追求成長性掩蓋。蔚小理發展至今,基本上都來到十周年的節點,蔚來已經進過ICU,小鵬也曾經被拉到ICU門口。

進入追求盈利爲主的第二賽季,小鵬必須盡快終止純燒錢的日子,進入可持續的循環。所以,真搞技術之外,小鵬還要花更多精力再真搞造型和營銷,才能沖出決賽圈。

1 阅读:170

寒昀說汽車啊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