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位著名詩人,三種不同的愛而不得,一種相同的遁世絕望

快樂鑒騷詞 2024-04-08 21:47:03

清代其實也是詩人輩出的一個朝代,只是到了封建王朝的晚期,已經沒有大唐的那種盛世輝煌,詩歌也沒有大唐的那種大氣、豪放。詩人中,盛名在外的袁枚、鄭板橋就不說了,也有迷戀詩仙李白,但詩風似李商隱的黃景仁;詞人中,有久負盛名的納蘭性德,還有朱彜尊。

雖然納蘭性德和朱彜尊都是康熙年間的詩人,但他們卻沒有太多交集;而黃景仁則是乾隆時代的詩人,于上面兩位更沒有任何關系。但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有一段愛而不得的愛情,都爲這段愛情寫了一首或數首淒美的愛情詩詞。

1. 納蘭性德

三者中,納蘭性德的出身是最好的,他是康熙朝宰相納蘭明珠之子,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正因爲他的顯赫身份,也造就了他的愛情悲劇。納蘭和他的表妹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只可惜後來表妹被選入宮中,做了妃子。兩人生生分離,其痛難抑,織女牛郎仙凡相戀,尚且能每年相會一次,而納蘭性德對心上人的愛戀,卻今生永無相見只可能。于是,納蘭寫下了這首《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爲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明明是共度一生一世的兩個人,命運卻偏偏安排他們兩地相隔,相互思念,各自憂愁,而不能在一起。“一生一代一雙人”,引用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中有,“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很明顯,這句“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比原句升華了不少,一個“爭教兩處銷魂”,讓“一生一代一雙人”的對比更加強烈,更加催人淚下!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爲誰春”,相思相望,而又不能相親相愛,那麽這春天又是爲誰而來的呢?納蘭與表妹日夜相思,各自遙遙相望,但是再也不能相愛了,這是怎樣一種絕望?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藍橋相遇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即使有不死的靈藥,也不能像嫦娥那樣飛入月宮與她相會。如果能像牛郎織女一樣,渡過天河雙雙團聚,日子再貧苦也心甘情願。

納蘭一輩子,三段愛情,都以悲劇告終,所以,他一生郁郁寡歡,因此,成爲了一個“人間惆怅客”,他在《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寫到: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

更無人處月胧明。

我是人間惆怅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斷腸聲裏憶平生。

我是人間惆怅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

一句,“我是人間惆怅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我是那人間惆怅的匆匆過客,了解自己爲何會涕淚橫流,情到深處,斷腸聲裏,我回憶自己坎坷的生平。

這是泣血之作,他是這樣的郁郁寡歡,才三十歲就離世了。

2. 朱彜尊

這三位詩人中,朱彜尊應該是生辰最早的,他是生于明崇祯年間人,作詞風格清麗,爲“浙西詞派”的創始人。清順治二年(1645年)春,朱彜尊與歸安縣儒學教谕馮鎮鼎之女馮福貞結婚。其妻妹馮壽常只有十歲。九年後馮氏出嫁,到了二十四歲她又回到娘家來住,在這時她才真的和朱彜尊有了愛情事件。其後,妻妹在她三十三歲時去世。朱彜尊寫下了這首《桂殿秋》來紀念他們之間的愛情:

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

這首小詞太小,但包含的故事卻不小,詩詞的魅力就在于此,用極其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不簡單的故事。

“思往事,渡江幹”,回憶往事,當年我們一起渡江的時候。“青蛾低映越山看”,江水中映著美人的倩影,她微微低頭看著秀麗的遠山。“青蛾”,當然是代指妻妹。“低映”兩個字值得回味,應該是女孩微微低著頭,看著遠處的青山。爲什麽低著頭,爲什麽又看著遠處的青山?當然是不敢跟詩人對視。

他們兩人的愛情太畸形了,一個是姐夫,一個已經嫁人,這兩種身份,都不允許他們之間的愛情産生結果。所以,“青蛾低映越山看”,寫出了女孩遙望雨色迷蒙的越山的情態,這女孩也許是有滿腹心事。透過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遠處正在凝視著她的詩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兩個人在一條小船上共眠,一起聽秋雨滴滴答答;竹席衾被單薄,兩人各自默默的忍受秋天的寒冷。

真是言簡意赅,“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一共十四個字,但表達的意思卻太多太多。“秋雨”是愁的意象,有詩雲,“秋風秋雨愁煞人”。“共眠一舸聽秋雨”,表明兩人都有像秋雨一樣無盡的愁緒,憂愁他們的愛情可望不可及,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哪怕是共眠在一艘小船上,也無法擁有對方。“小簟輕衾各自寒”,一個“寒”字,秋夜固然是寒冷,但他們愛而不得的心痛,恐怕更甚于秋夜的寒冷。而“各自寒”,一是代表了他們之間的情義,兩人都在爲愛而不得的愛情而傷心,二是說明他們始終沒有越過界限,只能各自心痛。

總之,這首小詞僅有二十七字,卻寫盡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動,精細而執著地表達了詩人的思念,深情細膩,令人感動。

3. 黃景仁

黃景仁,清代著名詩人,敬仰詩仙李白,宋代詩人黃庭堅後裔。他生于乾隆十四年正月四日(1749年2月20日),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爲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

黃景仁年輕時曾同 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局。多少年以後,他用《绮懷十六首》來紀念這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其中的第十五首是這樣的:

幾回花下坐吹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幾回花下坐吹箫

黃景仁雖然迷戀詩仙李白,但他的這個組詩,風格卻師從李商隱,寫得特別隱晦,而不是李白的潇灑、直白。

“幾回花下坐吹箫,銀漢紅牆入望遙”,曾幾何時,他和心上人也曾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牆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

“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雖然是星辰是同一個星辰,但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爲誰風露立中宵”,當然是爲當年的心上人。“似此星辰非昨夜”,今夜的星辰已經和昨夜的星辰不一樣了,今夜的人兒,也已經和昨夜不一樣了,曾經的愛情再也回不去了。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相媲美。我纏綿的思念就象那殘繭已經被你抽剝殆盡,我的心就象剝盡葉子的芭蕉,只剩下一個幹巴巴的軀幹,而且傷痕累累。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因爲詩人永遠無法忘懷這段感情。

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

一句,“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似此星辰非昨夜”,那是一種深深的絕望,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爲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深深絕望。而“爲誰風露立中宵”,又是一種深深的痛苦,痛苦到,一直站立通宵,任憑風露侵蝕,而沒有感覺。

而題目“绮懷”,則是一種美麗的情懷,更准確說,是一種不可望也不可得的美麗,只存在于詩人的想象中。對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淒婉動人。

0 阅读:4

快樂鑒騷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