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詩詞中的青山白雲,象征著歸宿和自由,隱藏在中國人內心深處

快樂鑒騷詞 2024-06-22 07:56:22

在詩詞中,“青山”的寓意相當廣泛,其中有兩個寓意跟“歸宿”有關。一個是象征了“故鄉”,和“故山”的意義比較接近;一個象征了“歸隱之地”,當然也是“歸宿”。而“白雲”的象征意義則比較單一,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也象征了遊子,當然了,遊子也是自由自在的意思。而“青山白雲”在一起,那意義也比較明顯,就是在自己的“歸宿”之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青山白雲

既然“白雲”象征了自由,當然也就映射了詩人自己,而“青山”則是“歸宿”,那麽,兩種的關系就很清楚了。就像一對父子關系,兒子依賴父親,但父親相對獨立。

1. 一生已是青山物,更欲將身換白雲,徐積

北宋詩人徐積就在這首《贈山翁》中闡述了“青山白雲”的關系,非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並且告訴我們,要怎麽樣才能做到真正歸隱:

耳聽人言似不聞,心于時事若無分。

一生已是青山物,更欲將身換白雲。

一生已是青山物,更欲將身換白雲

“耳聽人言似不聞,心于時事若無分”,即使他的耳朵聽到了別人在說話,那也是像沒有聽到一樣,毫無感覺;對于周圍的時事,總是與他無關,他也不參與其中。

需要注意理解的是,這裏的“人言”,並不是簡單指周圍人們的言論,而是朝中的言論,有關廟堂中的言論;這裏的“時事”,也不簡簡單單指身邊的事情,而是朝廷中發生的事情,國家發生的事情。

總結一句話,就是要“耳中無事兒,心中更無事兒”,當然,這個“事兒”,是指廟堂中的事兒。

“一生已是青山物,更欲將身換白雲”,我的這一生,已經是青山的一部分,而且更想做的事情是,像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一生將以青山爲倚靠,但不希望被青山所束縛,而是要自由自在,像白雲一樣。

2. 白雲終日依,青山都不知,隱山和尚

真正的詩人,說話相對含蓄,很少用直白的語言說話。但詩僧不一樣,詩僧的第一身份是僧人,不是詩人,因此,他們說話就直白得多。關于“青山白雲”的關系,唐代詩僧隱山和尚在《示洞山偈》中是這樣說的:

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

白雲終日依,青山都不知。

欲知此中意,寸步不相離。

白雲終日依,青山都不知

直白的都不用翻譯,“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青山,是白雲的父親;而白雲則是青山的兒子。

“白雲終日依,青山都不知”,白雲要終日依賴青山,而青山卻像是對此一無所知。可以想象,青山甚至都不知道白雲需要依賴它,那它還依賴白雲嗎?肯定不需要。

“欲知此中意,寸步不相離”,如果你想要明白這其中的意義,那麽,從現在開始,你寸步不要離開這裏,好好在這裏參透其中的奧秘吧!

這意思是,話兒雖然說得很直白,但要參透它卻不是那麽容易,需要你長時間的修行才行。

3. 青山不用白雲朝,白雲不用青山管,正覺

到了宋代,就有詩僧提出不同的觀點。比如,宋代詩僧正覺就認爲,“青山白雲”不是簡單的父子關系,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依賴誰,誰也不打擾誰,各有各的生活。他在《偈頌二百零五首·其四十四》中寫道:

青山不用白雲朝,白雲不用青山管。

雲常在山山在雲,青山自閑雲自緩。

雲常在山山在雲,青山自閑雲自緩

“青山不用白雲朝,白雲不用青山管”,青山用不著白雲來朝拜它,甚至對白雲是漠不關心;而白雲呢?也用不著青山管理,它自由自在,想往哪裏飛就往那裏飛。

這句就明明白白的闡述了“青山白雲”沒有父子關系,它們互不依賴。

“雲常在山山在雲,青山自閑雲自緩”,雖然白雲常常是在山中,看似是依賴青山一樣,但實際上,青山也是在白雲中,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談不上誰依賴誰;青山是自在悠閑,但白雲也是十分舒緩,不緊張誰,不依賴誰。

這句,進一步解釋了“青山白雲”的關系,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當然也就談不上誰依賴誰了。

4. 瑤華滿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負人,郭禮

這首宋代詩人郭禮的《訪徐道人》,再次說明,對于“白雲”似的遊子來說,“青山”才是他最後的歸宿。有意思的是,“青山”不但敦厚,值得依賴;而且充滿了詩意,遍地瓊玉;更重要的是,“青山”從來不辜負人兒:

爲覓扁舟問隱淪,白雲何處是通津。

瑤華滿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負人。

瑤華滿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負人

“爲覓扁舟問隱淪,白雲何處是通津”,我爲了歸隱,而四處尋覓扁舟,以尋找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找啊找,像我這樣的遊子,哪裏才是我找到“桃源”的渡口呢?

看樣子,詩人一開始認爲,找到“滄浪”,才是歸隱之所。當然了,這裏的“桃源”,不一定是實指水居,而是一個合適的歸隱之所。

“瑤華滿地君堪拾,始信青山不負人”,今天,我終于找到了。這裏像美玉一樣的鮮花,遍地都是,可以任你采拾。我終于相信了,人可能會辜負青山的饋贈,但青山一定不會辜負人的期望,人的依賴。

所謂“青山不負人”,曆朝曆代的詩人都有所闡述。比如,明代詩人李雲龍也說過,“好覓煙霞伴,青山不負人”。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黨依然提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除了一貫的“青山不負人”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還加上了“人不負青山”的誓言,號召我們保護好“青山綠水”,保護好大自然,做到“天人合一”,這是時代的與時俱進!

5. 君去試從山下望,青山卻在白雲間,李俊民

金末元初詩人李俊民,在《下太行》中,卻闡述了另外一種“青山白雲”的關系。“青山白雲”不是簡單的白雲依賴青山的父子關系,甚至白雲更加胸懷寬廣,可以懷抱青山,而不是依賴青山:

山中日日伴雲閒,不見閒雲只見山。

君去試從山下望,青山卻在白雲間。

君去試從山下望,青山卻在白雲間

“山中日日伴雲閒,不見閒雲只見山”,“閒”,閑暇,安靜,悠閑。俗話說,“閑雲野鶴”,我就在山中准備日日陪伴著閑雲,但奇怪的是,每天看不見閑雲,卻只看見山峰,那所謂的“閑雲”在哪裏呢?

“君去試從山下望,青山卻在白雲間”,當你下了山去,試著從山下往山上望去,卻看見青山還在白雲之間呢!

一句,“君去試從山下望,青山卻在白雲間”,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青山看似堅忍不拔,白雲看似飄逸不著調,但白雲能以更加寬闊的胸懷容納青山,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就像漢高祖劉邦,那麽一個不著調的人,卻能成爲實幹家們,比如蕭何,比如韓信,比如張良,他們的領袖,就是這麽一個道理。

6. 青山如佳人,白雲如遊龍。佳人節不移,遊龍去無蹤,葉颙

在名著《孔雀東南飛》中,有一段描寫妻子對丈夫情感的期望,“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對于這樣的期望,焦仲卿做到了。但實際生活中,多數男人卻很難做到,他們多數是像明初詩人葉颙在《遊三洞金盆諸峰絕句二十首·其八》中寫的那樣:

青山如佳人,白雲如遊龍。

佳人節不移,遊龍去無蹤。

青山如佳人,白雲如遊龍

“青山如佳人,白雲如遊龍”,一般來說,女人的感情就像青山一樣穩定,而白雲就像遊龍一樣,來無蹤去無影。

這裏的“遊龍”,當然是指遊子,遊子浪迹天涯,而把妻子留在家中。關鍵是他的感情,也像白雲一樣漂浮不定。

“佳人節不移,遊龍去無蹤”,女人的感情像青山一樣,堅韌不移,而男人的感情,則容易像白雲或遊龍一樣,一去無影蹤。

不管怎麽說,這個比喻還是比較恰當的。

7. 拂石青山下,抱琴彈白雲,劉崧

對于隱士來說,“青山白雲”都是很好的意象。“青山”象征了歸宿,“白雲”象征了自由,這是隱士們希望魚和熊掌兼得的兩種象征。元末明初詩人劉崧就在《題彈琴圖》,暢想了這兩種美好意象:

拂石青山下,抱琴彈白雲。

曲中有流水,塵世不曾聞。

拂石青山下,抱琴彈白雲

“拂石青山下,抱琴彈白雲”,我在青山腳下,輕拂了一塊岩石,坐在上面;然後,我抱出了古琴,在白雲之間彈奏起來。

當然了,“抱琴彈白雲”,也可以理解成,我抱出了古琴,彈奏一曲《白雲曲》,象征自由的“白雲之曲”。

“曲中有流水,塵世不曾聞”,在我彈奏的曲子中,有“潺潺”的流水,是在這“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的塵世中不曾聽到過的。

一句,“曲中有流水,塵世不曾聞”中的“流水”,也可以理解成“高山流水”之曲,象征了詩人呼喚知音的呐喊。在碌碌的塵世間,想找一個知音是不可能的了。

這首《題彈琴圖》,包含了人們最渴望的三大需求,一是歸宿,二是自由,三是知音。在這塵世間,要同時滿足這三大需求,是很難的。

8. 人言白雲好,我愛青山佳,胡天遊

“青山白雲”固然是高士的兩大追求,但如果要在兩者中選擇其一。可能大多數人會選擇白雲,因爲“白雲如遊龍”啊,男人的天性。但元代詩人胡天遊選擇“青山”,理由是什麽呢?他在《青山白雲歌》中這樣寫道:

青山之青無可名,有山以來無比青。

白雲之白白如羽,倏忽變化騰青冥。

我本青山人,結廬白雲間。

白雲長往來,青山淡無言。

朝同白雲出,暮共白雲還。

白雲一旦舍我去,惟有青山相對間。

人言白雲好,我愛青山佳。

青山何所有,細水泛桃花。

白雲何所之,金銀宮阙天之涯。

浮沈異世如塵泥,我思白雲雲不思。

灑掃青山石,高歌白雲詩。

黃塵吹空暗江海,我但醉眠聞鼓鼙。

願隨長風一息九千裏,喚取白雲還故廬。

青山青山堪采芝,白雲白雲胡不歸。

商家霖雨久寂寞,臥龍不起疇其依。

瑤姬老矣高台非,雲兮雲兮知不知。

浮雲萬變果何益,不如深山抱石而幽棲。

噫嗟歸來兮,帝鄉須好不可以久居。

人言白雲好,我愛青山佳

首先,他解釋了“青山白雲”的象征意義。“青山之青無可名,有山以來無比青。白雲之白白如羽,倏忽變化騰青冥”,青山就像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青山”就是哲學中的最終歸宿;而白雲則“倏忽變化騰青冥”,象征了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其次,詩人解釋了他和“青山白雲”的淵源。“我本青山人,結廬白雲間。白雲長往來,青山淡無言。朝同白雲出,暮共白雲還。白雲一旦舍我去,惟有青山相對間”,我本來應該是一位隱士,但卻誤入了“功名利祿”的征途;這樣,我長期跟紅塵糾結在一起,而放淡了對歸隱的追求;早上出去是追求“功名利祿”,晚上再和“功名利祿”一起回來;但有一天,“功名利祿”卻離我遠去,但只有歸隱仍然對我不離不棄。

然後,詩人接著解釋“青山白雲”,“人言白雲好,我愛青山佳。青山何所有,細水泛桃花。白雲何所之,金銀宮阙天之涯”,人人都說“功名利祿”好,我卻只愛“歸隱”更好。“歸隱”有什麽?有桃花流水,是精神享受。而“功名利祿”有什麽?只不過是錢財享樂而已。

青山青山堪采芝,白雲白雲胡不歸

“青山青山堪采芝,白雲白雲胡不歸”,值得注意的是,這句中的“白雲”,指的是遊子,流連紅塵的人。在青山裏,你可以采摘靈芝仙草,遊子啊遊子,你怎麽還不歸隱呢?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的充滿了“功名利祿”之紅塵的厭惡,對“歸隱”,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值得學習,詩寫的也好,頗有詩仙李白的風範!

9. 裁雲爲吾衣,推山作吾幾,李昱

在這首元末明初詩人李昱的《青山白雲圖》中,“白雲”回歸了它的本意,即象征了自由的隱士,而“青山”依然是隱士的歸宿,象征了隱士的高潔,甚至超過了隱士的範疇,直入遊仙的境界:

若有若無青山之嶙峋,欲斷不斷白雲之氤氲。

往時何人得此意,彥公彥敬下筆藝絕倫。

我歌紫芝白雲裏,白雲卻向青山起。

裁雲爲吾衣,推山作吾幾。

松花釀酒三千石,醉後高歌歌未已。

歌罷仰天笑,此樂人中仙。

心搖赤城霞,目斷蒼梧煙。

左執容成袂,右拍洪崖肩。

五雲之佩何翩翩,乘風欲往蓬萊巅。

蓬萊巅,渺何處,金銀樓台隔煙霧。

青鳥銜書海上來,千歲胡麻欲成樹。

怅不往兮心茫茫,雲浩浩兮山蒼蒼。

人間亦自有真樂,還君之圖兮贈君青山白雲作。

裁雲爲吾衣,推山作吾幾

“若有若無青山之嶙峋,欲斷不斷白雲之氤氲”,看起來若有若無的青山,但卻充滿了嶙峋偉岸的姿態;看起來想要中斷卻又沒有中斷的白雲,也充滿了氤氲優美之氣質。“我歌紫芝白雲裏,白雲卻向青山起”,我在白雲裏歌頌紫芝仙草,而白雲卻向著青山而源起。

“裁雲爲吾衣,推山作吾幾。松花釀酒三千石,醉後高歌歌未已。歌罷仰天笑,此樂人中仙”,這完全是隱士風格了。我想裁剪白雲作爲我的衣裳,我也想推到青山作爲我的桌幾。我用松花釀酒幾千石,然後喝得大醉,最後高歌一曲,一曲經久不息。當我高歌一曲結束,我仰天長笑,這中間的樂趣,就是人中之仙了。

“心搖赤城霞,目斷蒼梧煙。左執容成袂,右拍洪崖肩。五雲之佩何翩翩,乘風欲往蓬萊巅”,我心中激蕩著赤城山的雲霞,眼睛望斷了蒼梧山的風煙。我左手執著容成神的衣袂,右手拍了拍洪崖仙的肩膀。在五彩煙雲中,衣袂飄飄,風度翩翩,乘風而去,直到蓬萊之巅。

這首詩,頗有屈原、李白的飄飄仙風,非常值得一讀。

10. 既愛白雲白,複嗜青山青,無愠

詩僧無愠作爲一個出家人,自然也歸結于隱士之類。他對“青山白雲”是什麽觀點呢?他認爲,白雲看似飄飄無所以,不著調,但它其實是很依賴青山的。他在《白雲山谷歌贈麟藏主》一詩中寫道:

白雲缥缈無住著,獨與青山如有約。

暮向青山頭上飛,朝來又抹青山腳。

道人業空寂,不喜世上名。

既愛白雲白,複嗜青山青。

結此茅廬事深隱,笑指雲山當戶庭。

既愛白雲白,複嗜青山青

“白雲缥缈無住著,獨與青山如有約。暮向青山頭上飛,朝來又抹青山腳”,白雲看似虛無缥缈,不著調;但它獨獨與青山似乎有約定。日暮的時候,它在青山頭上飛來飛去;早上的時候,它又飛向了青山的山腳。

“道人業空寂,不喜世上名。既愛白雲白,複嗜青山青”,修道之人,平生空蕩蕩,寂寞日常,不喜歡世間的功名利祿。他既喜歡白雲的潔白,高潔;又喜歡青山的清虛,虛懷若谷。

“結此茅廬事深隱,笑指雲山當戶庭”,我在青山裏造了這座茅廬,從事隱逸生活,笑著指著雲山說,這是我的門戶和庭院。

一句,“結此茅廬事深隱,笑指雲山當戶庭”,這詩僧充滿了豪放,就像辛棄疾一樣,“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0 阅读:0

快樂鑒騷詞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