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時期,陶俑衣衽受鮮卑文化所影響,在當時得到怎樣的變化?

冷紫葉訴說天下事 2024-06-12 12:10:21

陶俑,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作爲人殉的替代品,陶俑大多真實地模擬著當時的各種人物,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及輿服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北朝,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呈現出胡漢雜糅的多重特征。陶俑作爲了解北朝藝術和文化的一個窗口,其衣衽的特點具有突出的文化符號和身份屬性。通過對北朝紀年墓中出土陶俑衣衽的梳理,分析陶俑衣衽時間性、空間性特征,進而探討鮮卑統治者漢化的進程是怎樣的?

北朝陶俑衣衽出土情況

《說文解字》曰:“衽,衣襟也。從衣,壬聲。”“右衽”指門襟方向朝右,左衣襟壓在右衣襟上。“左衽”與此相反。農耕文化的中原地帶,爲便于勞作,以右衽居多,所以門襟右開,方便右手活動。而地處草原的遊牧民族多左衽,門襟左開能夠在騎馬射箭時較少地影響和更好地保護右臂。因此一般將右衽看作漢文化的象征,左衽更多地具有少數民族的特點。

北朝紀年墓中陶俑衣衽的出土情況,按照王朝更替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公元386年,定都盛樂。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公元493年,遷都河南洛陽。此期間葬有陶俑衣衽的紀年墓共計出土15座。

東魏、北齊。東魏,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地方性王朝。建都邺,以晉陽爲陪都,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北齊,由東魏權臣高歡次子高洋所建,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建都邺,占有今黃河中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此期間葬有陶俑衣衽的紀年墓共計出土21座。

西魏、北周時期。西魏,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地方性王朝。建都長安,疆域包括今湖北襄陽以北﹑河南洛陽以西,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北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繼承了西魏所控制的地盤,建都長安。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此期間葬有陶俑衣衽的紀年墓共計出土9座。

北朝陶俑衣衽的空間性特征

北魏時期的統治核心區域。主要包括平城和洛陽地區。平城地區。出土宋紹祖墓和司馬金龍墓2座墓葬。皆爲北魏早期墓葬,出土陶俑中,無穿著交領右衽服裝的陶俑,反映出較強的鮮卑民族意識。北魏早期的統治者對于中原文化持保守態度,據《魏書·列傳第十六》記載,太武帝拓跋焘認爲漢文化“放散日久,有似園中之鹿,急則沖突,緩之則定”,說明了在北魏平城時代不會出現大量具有中原文化的葬有陶俑的墓葬是正常的現象。

洛陽地區。出土元睿墓、侯掌墓、呂達墓、元熙墓、元纂墓、染華墓、元邵墓、呂仁墓、楊機墓等9座墓葬。皆爲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墓葬。出土陶俑中,穿著交領右衽服裝的陶俑明顯多于穿著交領左衽服裝的陶俑,這可能與孝文帝在遷都後極力推行漢文化的舉措相關。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行動。北魏王朝遷都洛陽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地理位置上的遷徙,而是北魏社會全方位融入漢文化的開端,是鮮卑漢化的標志。從鮮卑貴族集團的總體情況來看,孝文帝的兄弟及其他一些年輕的鮮卑貴族比較贊同遷都與漢化,這一點從皇室宗族的墓葬,如元邵墓、元纂墓、元熙墓中可以看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鮮卑貴族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遷都與漢化持反對態度,《魏書·于烈傳》中載:“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可見反對勢力之大。這一時期西安地區出土的陶俑中,穿著交領右衽服裝的陶俑明顯少于穿著交領左衽服裝的陶俑,這是因爲鮮卑漢化的推行和實施可能在政治中心比較徹底,而在遠離中原的西安地區推進較慢。

東魏、北齊時期的統治核心區域。主要包括邺城、晉陽地區。邺城地區。出土有高雅墓、李希宗墓、吳橋東墓、堯趙氏墓、茹茹公主墓、元良墓、堯峻墓、和紹隆夫婦合葬墓、範粹墓、高潤墓等11座墓葬。北魏末期,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斷了北魏統治者漢化改革的進程,隨著代北鮮卑人南下,舊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少數民族人民紛紛擁入河北、河南、山東等以漢人爲主的地區,邺城地區作爲東魏、北齊核心區域,代表胡化的鮮卑勳貴勢力強大,漢化的發展被壓制,從而形成胡化盛行的局面,即所謂的“胡化逆流”。故這一區域出土的陶俑,穿著交領左衽服裝的陶俑明顯多于穿著交領右衽服裝的陶俑。

晉陽地區。出土有賀拔昌墓、賀婁悅墓、庫狄迴洛墓、劉貴墓、張海翼墓、韓裔墓、庫狄業墓、婁叡墓、徐顯秀墓等9座墓葬。晉陽地區雖非都城,但作爲北齊高氏的創業基地,是當時軍國政務號令所出的政治、軍事中心,鮮卑化的力量較強。六鎮鮮卑對漢人的歧視、對漢化的敵視,使高歡在漢化問題上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抛棄他的鮮卑化本色而實行徹底的漢化。如果將東魏及後來的北齊的漢化與北魏的漢化相比較,應該說是倒退;而從高歡及其鮮卑化武夫集團的出身而言,高歡確有漢化的進步。東魏經過高歡、高澄父子的經營,漢化的力量在緩慢地發展,漢化的過程雖時有波折,但總的來說是向前發展的。

西魏、北周時期的統治核心區域。主要指關中地區。關中地區。出土有吐谷渾公主與茹茹大將軍合葬墓、侯義墓、乙弗虬夫婦合葬墓、拓跋氏墓、獨孤賓墓、拓跋迪夫婦墓、柳帶韋墓、莫仁相墓、武帝孝陵9座墓。西魏大統年間,國家爲了維持穩定,恢複鮮卑族的勇武作風,開始實行胡化政策,國家大員紛紛被賜予三姓。其後的北周政權對胡化政策進行了延續。從表3在對西魏、北周時期出土陶俑衣衽的統計中可以看到,作爲西魏、北周時期統治核心區域的關中地區,這一時期出土的陶俑中,著左衽的陶俑遠多于著右衽的陶俑,胡化之風呈複蘇趨勢。

結語

衣衽作爲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是在悠久的歲月中形成的一種習俗,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北朝的鮮卑統治者在曆史進程中爲維護其統治地位,對漢文化始終奉行現實主義政策,采取“以漢治漢”的措施,表現在衣衽方面更多是流于表面。

由北魏平成時期左衽的廣泛盛行,到遷都洛陽後孝文帝爲了政權的穩定性,推行漢化政策,以右衽居多,再到北魏分裂之後的東魏北齊、西魏北周時期,左衽右衽交替出現,最後呈現出胡風複蘇的迹象。由此,北朝陶俑衣衽的變化情況以及北朝政權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漢化政策的失敗。

參考文獻

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小店區崗頭村北齊劉貴墓[J]。華夏考古,2019。

2、李愛國。太原北齊張海翼墓[J]。文物,2003。

3、陶正剛。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J]。文物,1975。

4、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庫狄業墓[J]。文物,2003。

5、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陳村北齊堯峻墓[J]。文物,1984。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陽縣文管會。安陽北齊和紹隆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J]。中原文物,1987。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3。

0 阅读:1

冷紫葉訴說天下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