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還需要菜市場嗎?

圍一圈大南京 2024-06-02 08:50:42

最近這段時間山姆和開市客相繼開業,一時間引起很多討論。晚上8點路過山姆,門口依然排著長長的隊伍,道路車輛擁擠不堪,最近的路口紅綠燈仿佛已經起不到作用,不禁感歎一個會員制超市居然能引起這麽大的波瀾。同時我的腦海裏面突然蹦出來一個想法,未來菜市場會不會消失呢?畢竟距離我上次去菜場已經是好幾個月之前了。

01 消費場景

記得上次去菜場還是搬家那會兒,爲了招待兩邊父母特地跑了幾個菜場,當時是冬天,有幾個事情我記憶特別深。第一點是不好停車,傳統菜市場一般來說都在老城區,我去的菜市場雖然有停車場但依然要排隊,也是露天的,當然也有些菜市場是位于社區商業體或鄰裏中心的,體驗感會好一點。那天真的好冷,剛下過雨,路上還有積水,很不方便,手裏提著買來的菜,手指頭都凍僵了。

第二點是價格不透明,傳統菜場會給人很親民的感覺,但實際上散戶經營,每家價位存在一些差異,不厭其煩的一家家問,實在不太符合我們這一代人的習慣。當然爸媽那個年紀的倒是輕車熟路,覺得理所當然,也不覺得累,但效率著實不高。

第三點是很難控制總量,菜場買菜的邏輯正常是問多少錢一斤,稱重完之後才知道實際價格,這就不太好控制總價。而肉類,比如排骨正常可能就是和店家說要幾根。我記得那次去買排骨,我就要了一整根,結果稱出來就是七十多塊。而且很奇怪我明明挑選的是很齊整的一根排骨,但回家看,裏面卻好多那種碎骨頭的肉,看著一點都不像我買的排骨,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被掉包了,是不是被扣稱了,反正覺得不得勁。

後來由于天氣太冷我們草草收場,決定去附近的盒馬再做一些補充,對比之下我只能說采購流程好了太多,帶著小孩也很方便,也不怕他凍著,關鍵一切都變得從容。而且後來我們也仔細對比了單價,發現菜場其實並不比盒馬便宜,即使有差距,差距也並不大。但是這個需要換算一下,兩者定價邏輯不一樣。

比如盒馬一般是給出總價和重量,單價需要自己算,比如某個豬前排是15.8元一盒,重量是400g,但是正常我們在菜場一般是問多少錢一斤(xx元/500g),所以要用菜場的那套邏輯對比的話,就得換算,盒馬這款單價就是(15.8/400)*500=19.75元/斤,貴不貴這樣一比較就有數多了。

最主要其可以很好的控制總價,要買什麽,不買什麽,都可以不急不慢的冷靜做出判斷,根據自己的意願或預算做出合理的購買行爲,沒人催你,也不用看店家臉色語氣,當發現買錯或者多買的時候,也可以很從容的放回去,這種購物體驗顯然顯得更加輕松。

02 新舊城區

其實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正常情況下也只有老城區(包括區裏的老城、鎮上的老街等)還保留傳統菜市場,新城區要麽新建鄰裏中心(社區商業服務中心),在其中安排個生鮮菜場,要麽直接放手,將菜場的功能直接交給商業體搭配的商超。蘇果、盒馬、大潤發、永輝等都屬于這個類型,當然最近比較火的會員制商超山姆和開市客也是一種途徑。

要不要全面取代傳統菜市場?理論上當然可以,但是全面取代既不現實也不合理。第一點是商業體不可能做到那麽密集的覆蓋,因此傳統菜場或與鄰裏中心結合的菜場依然有生存空間,包括小區樓下底商的中小型菜鋪比如誼品生鮮這種。

第二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絕對,假如現在所有菜場都已經被商超取代,甚至一家獨大,那麽價格還能那麽有競爭力嗎?會不會出現壟斷的情況?一旦形成壟斷,我們面對的又或許是另一個局面。

上圖:荷蘭的鹿特丹市場

所以即使菜市場有各種各樣的痛點和不足,但我認爲保持市場的多樣化依然非常重要,促其保持合理的競爭關系。菜場可以少,但決不能消失,很多事情過猶不及,這也意味著傳統的菜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南京傳統型菜場其實這些年也在不斷進步,也比以前好太多了。

而且即使是發達國家,菜市場至今也沒有消失,反而通過自身的不斷進化升級成爲一種很有特性的場所,包含了很多元素。比如說荷蘭的鹿特丹市場,裏面也是這種一個鋪子一個鋪子的,實際上已經成爲當地的一種文化。

再比如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女王市場,這個規模大小和國內倒是挺接近的。一個超大的棚子組成的市級,南京這邊很多的菜場尤其是那種近郊臨時的菜場,會被稱之爲臨時疏導點,也是很有意思的名字。

再比如英國的博羅市場,利用鐵道下部的夾縫和邊角空間打造的生鮮、蔬菜、水果爲主的集市,也就是菜市場。

所以南京還需要菜市場嗎?我認爲依然需要,出于多元化的考慮,出于防壟斷的考慮,菜市場依然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然即使南京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很多菜場依然在環境上有必要繼續提升。

0 阅读:1

圍一圈大南京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